描写《“鬼城”丰都》的诗词与文章

“鬼城”丰都

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距重庆市东172公里。丰都县城地处长江北岸,全县幅员面积2901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丰都古称“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建县设治,因境内有著名的平都山(今名山)而定名平都县。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更名丰都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更名酆都县。1958年,复更名丰都县,现行政隶属涪陵地区行署。丰都被传为“鬼城”、“鬼都”,名山被称作“幽都”、“冥府”,由来甚久,传说颇多。一为二仙论。东汉刘向所著《列仙传》,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皆称名山为阴长生、王方平成仙飞升之地。后人误将阴、王传为“阴王”(阴间之王),进而将丰都名山误传为“鬼城冥府”。二为阎罗论,其说始于隋唐,传说王方平为“平都主算官”,专管人的寿命长短。三为酆都大帝论,清《玉历宝钞》载,“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都是“酆都大帝”,他承玉皇大帝旨令,率阎罗王等坐镇鬼城酆都,治理鬼国。上述种种传说,再加上古典文学名著的形象描绘,使“鬼城”丰都名声大增,远播海内外。1982年11月,国务院将丰都名山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诗文赏析〕 游 仙 都 观 明·曾鼎



览胜珠官一吐奇,山灵应笑我来迟。

天开地辟壶中景,月白风清画里诗。

桂树小山招隐处,桃花流水遇仙时。

登临自是平生兴,不用扬州借鹤骑。



“鬼城”丰都是古代道家活动的基地,城东北长江边上的平都山建有许多道观,其中历史最久的仙都观建于唐朝初期,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汉代的王方平等方士在此修道。道家活动的最早历史可推溯至汉代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信奉巫术,史籍称为“鬼道”,这恐怕是丰都“鬼城”的由来吧。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教派,在它的发展中,又吸收了佛教等因素,从而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道教神鬼系列,留下许多传说。这也使丰都既有迷人的雄奇风光,又带了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明人曾鼎的《游仙都观》诗正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代表诗作。

诗的首联总写山观之奇及它的迷人。登上平都山,随处可见道观胜地,但其中最吸引人的当推“珠宫”——仙都观。诗人用“一吐奇”写出它的独特之处,使人一见,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山灵应笑”句用拟人手法衬托诗人游览初见时的惊喜欣羡之情。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仙都观的奇景。作者紧紧扣住它作为道都胜地的特点,以此落笔描写,从而显现出仙都观的独特景色。道家有“壶中日月,袖里乾坤”之说,仙都观及平都山正如一方奇特的天地日月。洞天福地,清幽叠翠,登山临水,月白风清,如画如诗,真使人有如畅游仙界、飘飘欲仙之感。这里的一切,莫不让人想起仙道传说:“桂树小山”,使人想起汉代淮南小山王刘安所作的《招隐士》篇:“桃花流水”,又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武陵渔人的仙遇。真是处处皆景,处处皆奇,使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尾联总绾全诗,用典故衬托游览之乐趣。古人以“骑鹤”为道士的象征,用“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形容非分之想。而诗中说,登临平都山,游览仙都观,已是平生尽兴之事,用不到再“骑鹤下扬州”了。

全诗平易通俗,工整典雅。典故的确切运用紧扣道教故事,更使此诗增添了传奇色彩。读此诗,不禁使人对仙风道骨的神仙世界充满钦羡之情。

(徐志平)



〔现代散文〕 连就连,我俩夫妻打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鬼城”不大,但无奇不有。你看这不知是谁打的征婚主意——在奈何桥现场考验哩!

奈何桥,没有北京颐和园玉带桥那样的曲线优美,飘逸绝伦;也没有广西三江侗族地区林溪河上的程阳桥那样奇绝无二,能藏风避雨;更没有《清明上河图》上的汴梁虹桥那样宛如长虹飞越,使人联想起“鹊桥相会”的诗情画意。它非常普通,也不雄伟。严格说来这里根本就不具备建桥的自然条件,好端端的一块平地硬凿开一条口子,建起了石拱桥,还一式三座相连,可能是怕有人“过河拆桥”吧。

无论什么样的桥,都是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凝聚着我国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与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奈何桥除了它的艺术价值之外,还蕴含着什么呢?当地人讲,这是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连接阴曹与阳世、审视善良与罪恶、宣判生存与死亡的“试金桥”。

一座普通的石拱桥,具有如此魅力,你信否?地方史曰:石拱桥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蜀献王朱椿巡视丰都时留下的遗迹,其目的是装饰他的行宫,以利观瞻。桥宽156公分,高175公分,长335公分。大概是因为地盘紧张,才压缩了观瞻桥的规模,方显得矮小、狭窄。常言道:不怕县官,只怕现管。虽然蜀献王朱椿有着显赫的地位,但为装饰他的行宫而建的石拱桥是在“鬼城”的地盘上,只好过檐低头,听从“鬼城”的系统化布局了。客气点让其存在,否则,就限期拆除,幸好“鬼城”官员留了面子,才使我们今天能大饱眼福。

“鬼城”体系极为复杂,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关卡。据说这奈何桥也算一个,只要在世时做过伤天害理之事,死后就休想通过奈何桥而到达鬼门关。有的亡魂自知罪孽深重,过桥时双脚颤抖,偏偏倒倒地栽入奈何桥下;面对奈何桥的威严,作过恶的亡魂仍执迷不悟,那等待的便是被鬼卒用仗叉叉伤其筋骨后推入桥下。生前没做恶事的行善者就可放心大胆地通行,毫无羁绊。听说有一年,深山里一个老农家里粮食被盗,在邻居帮助下抓住了偷粮者,本该揍他一顿,没想到偷粮者有言在先:你揍吧,打人的人过不了奈何桥。憨厚的老农一听心就软,便放了小偷。两魂相见记起旧事,小偷耀武扬威,老农小心谨慎,两者别无它言,不料在过桥途中,小偷终于被叉入桥下,而战战兢兢的老农却顺利地通过了奈何桥。

奈何桥凸起的桥面全是青光石铺就。为了维护奈何桥的尊严,让其具有灵气,一般都要在青石桥面涂上桐油、蛋清,使过桥人尤其是老人和小脚女人行步更难,常常摔倒在地,惶惑地拿钱消灾,这在解放前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我站在奈何桥上,“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人未做亏心事,自信死后是一定像那老农那样会顺利通过奈何桥的。当我扶着栏杆往桥下看时,不禁想起了魏文帝诗句:“泛泛绿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这平地人造水池景色是多么富有诗意啊!不过,它被奈何桥的神秘色彩所影响,也有不同凡响的称呼,它的容量可是深不可测。你想,多少年来的多少亡魂至今还在这里受刑哩!虽然这池平时看起来是风平浪静,其实那幽幽浮萍遮盖下的却是惊涛骇浪,声嘶力竭,一个个作恶多端的亡魂受到虫、蛇百般的折磨。因此,许多游客可能因为梦见他的亲友在此受罪而凭栏痛哭,抛撒纸钱,以求代为赎罪。不过,这血河池也还有另一种说法,说妇女因月经、生育等血污不净,死后就要先在此受罪,因此,不少游客在此凭栏不断向池中抛撒供果食物,以报亡母养育之恩。

众口不一的传说使我陷入重重迷雾之中,那“行善自有神佛祐作恶难过奈何桥”的故事影响不可小看。不过在这奈何桥要是有人问我怎奈何?我倒希望恩爱夫妻等三年……

(张长江)



〔民间文学〕 早先,丰都这块地方没有名字。四处稻谷飘香,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有一年,接连两月不见一滴雨水。田地龟裂,百草干死。庄稼都晒成了干草,用火一点就会燃起来,农夫们求神许愿,祈求老天爷降雨。

一天夜里,突然从天边飞来一只大白鹿,它站在稻田里“呦呦”地长鸣三声,百里外都听见了。大家开门出来看时,只见天上浓云密布,接着便降下一场大雨来。一会儿,田里装满了水,被晒干的秧苗全都转青了。后来,还得到了丰收。于是都说那白鹿是一只神鹿,大家便集资修起一座鹿鸣寺来。

鹿鸣寺的修建工程,是由“丰稳坝”与“平都山”两地的人出资合建的。丰稳坝领头的人叫阴长生,平都山领头的人王方平。大家就把这鹿鸣寺所在地名叫做“丰稳平都”。日子一久,人们嫌这个地名太繁杂、不好叫,就从两处各取了一个字,改称为“丰都”。阴长生与王方平,便被推举为鹿鸣寺的第一代住持方丈。

到了唐朝时,面善心恶的财主王老二做了鹿鸣寺的方丈。为了掠夺民财,他胡说鹿鸣寺的第一代方丈是“阴王”(阴长生与王方平),“阴王”就是鬼王,鹿鸣寺现在出了活佛,他就是活佛。同时,他又请不少工匠,在寺庙中雕塑了数不清的鬼神泥像,豢养了大批和尚。还派人外出四处游说:只要年老有病的人,进庙祭神一月,游完二十四殿,就可升天。这样越传越远,很快传遍了长江上下,引得许多人来此烧香求神。

后来,朝廷有个文官出巡到丰都,听说这里出了活佛,半信半疑,决定实地考查一下,一天晚上,他派了两个有武艺的人,潜入鹿鸣寺。两人纵身飞墙而入,进了寺院,在地下室看见许多老头,他们有的坐着,有的躺着,都饿得动弹不得。这两人觉得很奇怪,也在黑处坐着等候。不多一会,只见几个彪形大汉进来把一个老头抬了出去。他们轻脚轻手也尾随出去,只见彪形大汉把老头抬到另一间屋,按在板子上用刀割了,又把肠子抓出来,全身用艾水洗净后,将肚里塞满稻草,再把老头放在一个刑椅上坐着……

两人吓得伸舌头,赶忙逃出回禀官人。那文官听了,就在离开丰都时,下令一把火将鹿鸣寺烧了。

王老二的兄弟王老三,早就眼馋哥哥当方丈,见大火烧了鹿鸣寺,便大肆编造王老二等众僧升天了,于平都山顶显灵了。为了当方丈,他又四处搜罗小僧,八方化缘捐募,陆续在平都山建起四十八座庙宇,命名为玉罗殿、阎王殿、云霄殿、阴阳界、奈何桥、望乡台等等。总称为“阴曹地府”。庙里泥塑着各种鬼神,阴风惨惨,受惑的善男信女们以讹传讹,就把丰都说成是“鬼城”,讹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