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魏晋南北朝山水诗鉴赏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写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暮春。建武元年,谢朓在京城担任中书要职,这一年十月,明帝废海陵王自立; 次年,将谢朓出为宣城(今属安徽)太守。三山,在南齐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接,是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一个傍晚,诗人登上三山,回头远眺京城,感怀而作此诗。诗题“还望京邑”四字,揭示了诗人正离去但尚未远去,不能不去,又不忍离去的复杂矛盾心情。

谢朓诗善发端。首二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以偶句起,属对工整而又含义深远。上句用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典。灞陵是汉文帝陵,长安是西汉都城。汉末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攻入长安,王粲被迫前往荆州避乱,途经灞陵,回首长安,心情沉重。齐明帝即位前后,三次杀害高帝、武帝子孙,很赏识谢朓的随郡王萧子隆也惨遭毒手,竟陵王萧子良则忧死。因此,谢朓登三山回望京邑,不能不感慨万千,想起王粲避乱的诗句也是自然的事。下句用潘岳《河阳县作》“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诗意。长安,京县(西晋首都洛阳)隐指建康,用典确切自然,耐人寻味。

“白日丽飞甍” 以下六句写景。诗人的笔下,是水流天际的长江及暮春江南都会的巨幅画卷。放眼望去,京城屋宇接堞,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 仰视天空,余霞似锦; 俯视江流,澄静如练。你听,成群成群的鸟儿在歌唱; 你看,各种各样的鲜花开满了郊野。从中,我们不仅欣赏了明丽的风光,似乎还感受到春天清新的活力。诗人把江南都会的山水景物写得出神入化,和他精于遣词造句是分不开的。“白日丽飞甍”,“飞甍(méng盟)”,飞耸的屋檐; “丽”,兼有附丽和明丽两义。着一“丽”字,使夕阳余晖中的飞檐翘角光丽流动,其高举欲飞的神态宛然就在读者眼前。“余霞”两句,诗人巧妙地将“余霞”和“绮”,“澄江”和“练”联系在一起。霞,本是静物,蓦然用一“散”字,却变幻出满天云锦,满天绮罗,真可谓巧夺天工; 江,本是动景,因其澄,又因其阔,更因是诗人远眺所见,反觉其静,看去象是一幅又长又柔软的白绸。“喧鸟”两句,“喧”,有喧哗、喧闹、叫闹的意思;“喧鸟”下着一“覆”字,群鸟吱吱喳喳,铺天盖地,好不热闹。“杂”,有各色各样,交杂在一起之义,“杂英”下着一“满”字,写出暮春郊野花开之多、之旺、之盛。这些字都下得准确,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江南暮春的生机和活力,生动传神。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交融是一种写法,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又是一种写法; 有时,后一种写法更能加倍地写出诗人或诗中人物的哀乐。此诗则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竭力描绘京城京郊迷人的山水景物,而“去矣方滞淫”,笔锋一转,写其离京的哀情。正因为京邑的风物如此令人迷恋,所以一想到即将远去,还乡无期,不觉惆怅万分,泪下如雪珠; 心怀望乡之情,两鬓黑发仿佛一下就会变白似的。

此诗写景清丽传神,“余霞”一联更是历代传诵的名句。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云: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字)。”他还将此联的诗意采入《江上赠窦长史》等诗。其实,称赏“余霞”一联的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直到清王士祯还说: “余霞散绮澄江练,满眼青山小谢诗” (《江上看晚霞》)。今天我们读它,不仍然有种“千古如新”的感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