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杜甫《旅夜书怀》唐山水诗鉴赏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杜甫的好友严武病逝,诗人失去依靠,鉴于上次严武离蜀成都大乱的教训,他预感到矛盾重重、勾心斗角的成都官场又将会暴发一场战乱,于是就在五月携家匆匆离开成都乘舟南下,途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而抵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这次旅途中的作品。蔡梦弼定此诗为大历五年(770)三月杜甫自衡州(今湖南衡阳)暂往潭州(今湖南长沙)时所作(见《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三十九),那是不确的。

这首五言律诗,格律严整,结构井然,正如吴瞻泰所说: “前半旅夜之景,后半书怀。然‘独夜舟’三字,直贯后半; ‘一沙鸥’三字,暗抱前半。”(《杜诗提要》卷九)诗人乘一叶孤舟,挈妇将雏,漂泊远游,那心情是很凄苦寂寞的。夜幕降临,微风吹拂着岸边的小草,诗人独居孤舟之中,夜不成寐,抬眼望去,远处的天幕上垂挂着几颗星星,就要和空旷辽阔的原野的尽头连接在一起了; 低头俯视,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中,随着那滚滚长江汹涌翻腾,一泻千里。前四句写旅夜之景极有层次: 一、二两句是就近而小者着笔,点明时间、地点和个人处境,连用 “细”、“微”、“危”、“独” 四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旅夜独宿的情景,而且深细入微地传达出诗人孤寂悲凉的心情。三、四两句是就大而远者渲染,“星垂”、“野阔”、“月涌”、“江流”,处处都和前二句所写之景形成强烈的对比,意象生动,境界壮阔,气势磅礴。“垂”、“阔”、“涌”、“流” 四字力透纸背,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中的博大胸怀和兀傲不平的感情。虽是写景,但又不是纯粹描写自然景物,作者独有的感受已隐寓其中了。

后四句书怀,也写得跌宕起伏。五、六两句是以反言见意。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向唐玄宗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所谓“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莫相疑行》)是也。“词感帝王尊”,“文章实致身”,后被肃宗任为左拾遗。而杜甫的被罢左拾遗,是因为疏救房琯,触怒肃宗; 他之所以退出严武幕府,是因为不堪束缚,与同僚意见不合。老病云云,不过是托辞罢了。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而以“岂”、“应”二虚字反言之,则愈见其悲愤抑郁之情。有志不获骋,飘泊江湖间,穷愁潦倒,竟何似也?直天地间一沙鸥耳! 最后两句一问一答,即景自况,愈见苍凉悲郁。黄生说得好: “一沙鸥,何其渺!天地字,何其大! 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杜诗说》卷五)金圣叹更发挥说:“夫天地大矣,一沙鸥何所当于其间,乃言一沙鸥而必带言天地者? 天地自不以沙鸥为意,沙鸥自无日不以天意为意。然则非咏天地而带有沙鸥,乃咏沙鸥而定不得不带有天地也。” (《杜诗解》卷三) “一沙鸥” 又应前“独”字,可见针线之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比喻、映衬、对比的艺术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感人力量。我们吟诵着这首诗,虽感凄苦,但不衰颓,总觉危苦中眼界阔大,穷促中胸怀旷远,这正是诗人人格的伟大之处。所以纪昀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五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