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浴日亭在南海庙前》宋山水诗鉴赏
苏轼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浴日亭在广州东南海神庙右边的小山顶上,面临大海,夜半后太阳渐渐地从东海浮现,登亭看日出,雄姿奇观,尽收眼底。哲宗绍圣元年(1094)九月,苏轼从广州赴惠州途中,夜登此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首雄奇的诗篇。
起句“剑气峥嵘夜插天”,写景用典,更显气象奇特。“剑气”,宝剑的光芒。据《晋书·张华传》的记载,张华见天际斗牛之间,常有紫气,于是问雷焕:“是何祥也?”雷焕回答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又《太平御览》引《雷焕别传》说: “晋司空张华夜见异气起牛斗,华问焕见之乎? 焕日,此谓宝剑气。” 后来用作比喻人的声望才华。这是比喻日将出的光芒,直插云天。接着从天空写到地面。“黄湾”,又名黄木湾,在广州府城的东南。这里把日初出的祥瑞光芒,由线到面,透过层层云雾而逐渐地显露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联“坐看”两句描绘海上日出的景象。“旸谷”,日出处。《淮南子》:“日出旸谷。”“雪山”,这里借以比喻钱塘江潮。作者坐在亭上,凝视着日将跃出时的一道金色的光圈,不禁联想到昔日在杭州钱塘江观潮的情景。随着时空的转换,使海上日出的客观物景,更富有多姿多彩的意象。
“已觉”两句,由外景转入内情。“苍凉”,指寒凉。《列子·汤问篇》: “日初出仓(苍)仓凉凉。”“沆瀣”,指夜半的水气。“苍凉苏病骨”与“沆瀣洗衰颜”,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身心与大自然融化为一体,进入超尘脱俗的净化境界,一种物我俱化的意态。
结末两句由静而动。蓦然之间,鸟动人行的声响,把诗人从寂静的境界中惊醒。着一“惊”字,非常贴切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的神态。“紫翠”,形容山色,这里是化用杜牧《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直内署因寄书怀》: “千峰横紫翠,双阙凭栏干”的诗句,而“飞上千峰紫翠间”,以鸟飞的动态创造意中的静境,更有“静中之动,弥见其静”的艺术效果。
夜半观日出是一个异常寂静的世界,前人对静境的描写手法各有不同。诗人的妙笔在于,既描绘日出的静态,景象雄伟奇特,读来宛然在目,又能在静境中见动态,在动态中有静意。全篇主要写山水的静态意象,但以鸟飞人行的动态来表现寂静的境界,动中见静,更显示出静境的意趣。这种艺术手法与“鸟鸣山更幽”具有同样的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