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东溪》宋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梅尧臣《东溪》宋山水诗鉴赏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安徽宣城,自古以自然风光优美著称,李白称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敬亭山,就在城北,另外还有陵阳山、谢朓楼、句溪、宛溪等名胜。宛溪因水势宛转曲折而得名,源于皖南峄山,流经宣城城下,“滔滔北去斜”。沿溪景色宜人,杜牧曾以雄浑的笔描绘说:“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梅尧臣是宣城人,他这首诗也写宛溪景色,但为春景,与唐人风格自异,历代脍炙人口。

首联写出游泛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开篇擒题,直取“东溪”。宛溪环绕城东,当地人呼之“东溪”。春日回暖,雨水充沛,溪水暗涨,诗人兴致勃勃地行至东溪,专意来看春水。“中流清且平,舍楫任船行。” (《泛溪》)溪中露出一个孤岛,诗人小舟为之停留,迟迟不行。诗出语淡淡,然而一行一坐,一看一迟,已暗中揭示出诗人情趣盎然的游春心境。“孤屿”似有谢灵运“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登江中孤屿》)诗意,语含欣喜。

中间两联接下写景,是坐看所见。颔联为岛上景,颈联为水边景。“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二句,历来受诗家称道,方回云:“三四为当世名句,众所脍炙。” (《瀛奎律髓》)纪昀评:“此乃名下无虚。”数只野鸭,懒洋洋地掩颈卧眠岸上,人近不惊; 不远处,一株枯老的树,枝条上绽出几朵照眼的春花。“野凫眠岸”,“老树着花”,景也平常,语也平淡,但一经诗人与“有闲意”、“无丑枝”联用,便觉境界顿出,精神毕现。“闲”、“丑”并非摹景,而是写意之笔,是表示主观色彩的有情之语。野鸭眠岸究竟怎样形态,老树花朵到底如何色状,诗人并不去作具体的描绘,而只是点染以他所体会到的感情,景物因此而活,诗味由此而隽永。这里,“野凫”句用“鸥鸟忘机”(《列子》)之典,“老树”句化用李白“枯枝无丑叶” (《长歌行》)之句。诗人是在幽美娴静的自然环境中,面对枯木逢春、生机盎然的春意,油然产生 一种与鸥鹭为盟、超然物外的心情。此景语真乃情语,不仅传递出了景物的风貌,更传出了诗人的气质、神韵,极有情致。胡仔指出: “似此等语,须细昧之,方见其用意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诗人的视线转向溪边清新明净的风物: 初生的蒲草毛茸茸的,密密麻麻地长满水边,软嫩短小; 水下沙石平展展的,明净可见。一句写春草,一句写春水,都从侧面落笔。诗人另一首《夏日晚晴登许昌西楼》诗中有“烟蒲匀若剪,沙岸净无泥”二句,与此意同。但在这首诗中,诗人连设两喻,比喻又很通俗,因此诗中形象就更为饱满而亲切。朱自清《宋五家诗钞》评曰:“‘于’对‘似’,是变化处”,点出梅诗句法善变、不板滞。其实从写作手法看,更有变化。这两句注重于细致逼真的景物描摹,与“野凫” 两句的写意之笔全然不同。写得很有工细,却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写归来,以叹惋为结。“情虽不厌住不得”,“厌”,即餍,满足。从感情上说,如此美好生动的宛溪春色,再观赏久些也难以满足,诗人简直想居住溪边,与之共老;从环境上说,“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不得不归。在难以解决的留与行的矛盾面前,诗人发出了无限地留恋和遗憾的感叹。这是游览胜景的人们往往共有的心情。这句是直抒胸臆,也是全诗唯一直露诗人情怀的地方,一经点醒,全诗感情明朗化。“薄暮归来车马疲”。“薄暮”,表明时间,补足“住不得”之意; “归来”,与首联“行到”遥相呼应,结束了一天的游春; “车马疲”,实乃人物疲乏,言其尽兴而归。一天游春,又是“行”,又是“船”,又是“车马”,当然不只是坐看孤屿,诗人突出写“野凫” 四句,是以点带面,东溪全景自可推想见。以不全求全,此乃艺术创作所贵,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就是这个意思。

梅尧臣诗歌造语平淡而意味隽永,欧阳修叹服之,他把梅比作橄榄:“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这首诗就有这个特色,没有丽辞壮语,没有奇章硬笔,只是淡淡叙来,平平写出,但却能“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六 一诗话》引梅尧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