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三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即“乌台诗案”)。后经一些元老重臣营救和神宗祖母太皇太后的干预,苏轼才于同年底获释,贬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初到任,弃置闲散,生活窘迫,但他善于因缘自适,不久生活便安顿下来。

元丰五年(1082)春,苏轼经人协助,在黄州东南30里的沙湖买了些田亩。“因往相田得疾”,遂往蕲水麻桥医家庞安常处求疗。病愈后,偕庞安常同游清泉寺,见寺侧有一兰溪,溪水西流,即景生情,感慨系之,遂作此调。

词的上片写景。诗人根据自己游访清泉寺的见闻与感受,从视觉和听觉上描写了清幽而秀丽的暮春景色。先是往近处看,山下的溪水淙淙流淌,水边的兰草绽出新芽。接着把视点投向蜿蜒于松林间的沙土路,极目所见,小路干干净净,仿佛是被水冲洗过一样。然后又写听觉:傍晚的细雨声中不时传来杜鹃的啼叫。如果说前二句写景有些疏淡,那么第三句则以神来之笔进行烘托渲染。那潇潇暮雨和杜鹃声声,不仅点明了诗人游访清泉寺的季节和时间,而且将环境烘托渲染得更加幽雅、秀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春的生机。

词的下片是议论、抒情。诗人面对清幽、秀美的景色,灵感生发,触景生情,联类取喻,抒写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怀,表现了自己不甘于逆境的执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谁道人生无再少”的反诘,来势突兀,跳跃性大,反映了诗人思想的敏捷和气质的旷达。对其反诘,以借喻相酬答,既落墨于眼前的实景,又形象地指示了人生的哲理。我国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万千江河均为西水东流,因而有“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喻。诗人机敏地抓住兰溪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升华为譬,说明老年人是能够老当益壮,焕发出年轻人的精神活力的。

“休将白发唱黄鸡”是化用了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的诗句。白居易诗中的“黄鸡催晓”、“白日催年”的譬喻,常被人用以抒发感叹人生易老的悲伤情绪;而苏轼却以“休将”一词相冠,反其意而用之,告诫人们不要因年老而自暴自弃、自嗟自叹! 这就充分地表现了人执着的生活追求和乐观豪爽的精神境界。

这首词借助于环境的启迪,机敏的联想,将清幽、秀美的景物与形象、深刻的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抒写了他身处逆境,但仍积极乐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