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虽小道①, 凡诗赋、词曲、四六②、小说家, 无体不备。至于摹写须眉,点染景物, 乃兼画苑矣③。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④, 而义则春秋, 用笔行文, 又左、国、太史公也。于以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最近且切。今之乐,犹古之乐, 岂不信哉?
《桃花扇》一剧, 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 隳于何人, 败于何事, 消于何年, 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 为末世之一救矣。
盖予未仕时, 山居多暇,博采遗闻,入之声律,一句一字,抉心呕成⑤。今携游长安,借读者虽多,竟无一句一字着眼看毕之人,每抚胸浩叹, 几欲付之一火。转思天下大矣, 后世远矣, 特识焦桐⑥者, 岂无中郎乎?予姑俟之。
康熙己卯⑦三月云亭山人偶笔。
(王季思等校注本《桃花扇》,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注释 ①小道——封建时代的学者轻视戏曲小说, 认为它们不能和“正统文学”即诗、古文等相比,故称之为“小道”。②四六——骈文之 一种,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相对成文。③“至于”三句——古时称男子为“须眉”。“摹写须眉”在这里泛指描写人物。这三句的意思是:传奇在描写人物、点染景物方面,兼具有绘画的功能。④“其旨趣”句——旨趣,宗旨及倾向。三百篇,即《诗经》。⑤抉心呕成——用尽心思写成的意思。⑥焦桐——东汉时,蔡邕(蔡中郎)听见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它是制琴的好材料,就把它抢救出来制琴。制成后这琴的尾部还有烧焦的痕迹,故名。这里用此典故,意谓《桃花扇》终究是会有人赏识的。⑦康熙己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赏析 孔尚任在“小引”中,首先为“传奇”正名:传奇“无体不备”,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创作形式;描写人物、点染景物,具有“画苑”的功能;它的创作宗旨往往与传统文化中奉为经典的《诗经》、《春秋》是相通的; “用笔行文”,则又可以与《左传》、《国语》、司马迁(太史公)的《史记》相媲美;对于现实社会来说,传奇“警世易俗” “最近且切”,能够充分发挥“赞圣道而辅王化”的作用。这一番议论,表明孔尚任对于传奇创作是很看重的,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对于小说、戏曲(包括传奇)的偏见。
随后,孔尚任对《桃花扇》的取材、立意作了简要的介绍。《桃花扇》是一部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生活为线索,反映南明王朝兴亡、抒发作者感慨的史剧力作。他在回顾此剧创作经过的时候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然独好夸于密友曰: ‘吾有《桃花扇》传奇, 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长安,与僚辈饮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他早在故乡的时候就已开始对《桃花扇》的创作进行酝酿,后来他到京城做官、到泰州治河, 《桃花扇》的文思一直装在他的内心深处,从治河任上回到京城后,又历时十载,三易其稿,真可谓惨淡经营,直至康熙三十八年《桃花扇》定稿。孔尚任为什么如此殚精竭虑,几乎耗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来创作这部历史传奇剧呢?作为一个封建时代胸怀天下的文人,尤其是作为孔子的后裔,深受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熏陶和影响,那“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朱熹《大学章句序》),在孔尚任这样的文人心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是不难体察的。清王朝的建立,南明王朝的覆亡,这一历史的大动荡,在孔尚任的精神世界里会有怎样的震撼,我们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孔尚任在小引中直截了当地说:“桃花扇一剧, 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 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 为末世之一救矣。”这就说明作者不但要表现南明王朝短促的历史命运,而且试图揭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我们在阅读理解这简捷明了、铿锵有力的语句的时候,不禁会听到孔尚任的本家老祖宗、封建时代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那既遥远又清晰的声音: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问》)
接着,孔尚任对自己创作《桃花扇》的经历、《桃花扇》问世后的境遇以及作者自己的心境作了简约而又晓畅的表述: “盖予未仕时, 山居多暇,博采遗闻,入之声律,一句一字,抉心呕成。”仅仅用了25个字,囊括了作者数十年艰苦的创作历程,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我们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这比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表白要强上不知多少倍。“今携游长安,借读者虽多,竟无一句一字着眼看毕之人,每抚胸浩叹,几欲付之一火。”这就是《桃花扇》问世后的遭遇。是的,“抉心呕成”之作,竟遭冷遇,知音难觅的痛苦是怎样地折磨着孔尚任的内心呀!读着这些文字,谁能不被其中浓浓的情愫所深深感染呢?但是,孔尚任毕竟是坚强的,心胸是宽广的,所以他“转思天下大矣,后世远矣”,怀有“特识焦桐者,岂无中郎乎”的信念,因此他以“予姑俟之”的坚定表示结束全篇“小引”。可以告慰作者的是,若是真金,就经得起锻炼。《桃花扇》以它不容置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成为杰出的传世之作,牢固地占据着文学发展史上的显赫地位。
这篇小引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文风明快,感情凝重,实为序跋文中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