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异僧书《心经》碑后|原文|翻译|赏析

余始闻江阴观音寺有异僧书《心经》碑, 甚奇怪,既欲往观之,则已失矣。而麟阳赵邑侯购得摹本,余始得而观之。则如昌黎子以登太华之颠,危峰怵目, 愁不能下, 眩栗欲死;少焉,神气稍定,又如东郭隐几而听天籁之作,万窍怒号, 口鼻尽奋,而各骋其趣之所极而后止。吁,所谓技盖至此哉! 虽颠、素之奔放狂谲, 比之此书犹为拘挛绳墨而不能展矣。虽然其奇怪若此, 而草法未尝不在也。世固有不反经则不合道者, 非圆机之士, 谁能信之。此书碑既大而摹本亦绝少,盖俗眼鲜好之者。麟阳既得此本, 乃付黄生道,使再刻石寺中以还其旧。呜呼,神物之显晦固自有时哉!

(“四库全书”本《荆川集》)

注释 ①异僧书《心经》——异僧,不详。《心经》,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②昌黎子——唐代文学家韩愈。③眩栗——头昏目眩,浑身颤抖,极度惊恐。④东郭隐几而听天籁之作——典出《庄子·齐物论》。东郭,当为南郭,南郭子綦,楚昭王庶弟,居住南郭,故称;隐,凭靠;几,案;天籁, 自然界的音响。⑤颠、素——指唐代草书名家张旭、怀素。二人均以草书闻名于世,皆嗜酒,常醉,言行古怪。后世有“颠张醉素”之称。⑥狂谲——癫狂失常。⑦拘挛绳墨——拘挛,拘束,局限于;绳墨,匠人以绳濡墨打直线的工具,喻规矩或法度。⑧不反经不合道——不打破常规,就不能合乎自然规律。反,违反,打破;道, 自然。⑨圆机——圆,推究端详;机,事物变化之所由。

赏析 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的书法后人一向叹为观止。二人均以奔放狂谲闻名于世, 为书任性自然,忘机而发,所谓“驰毫骤墨剧奔驷, 满座失声看不及”,“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可说是酣畅淋漓,惊世骇俗。但在唐顺之的眼中, “癫张醉素”的书作比起异僧所书的《心经》来却又不可同日而语,则异僧之草书实在是超绝古今!

书法之妙,常令人可意会之而难以言传。这是书法独特的意境美之所在。异僧书法既“奇”且“怪”,故观之更令人惊叹它的怪异与超妙。这个书作今人已无从见到了,但从唐顺之的描述中,我们仍可感受到它奔流澎湃的气势、自然率真的情趣。初观异僧书《心经》,作者即惊叹于它的奇险狂怪,骇人心魄:“如昌黎子以登太华之颠,危峰怵目,愁不能下,眩栗欲死”。“神气稍定”再度欣赏,则看到了它“独与天地往来”的极自然极真实的境界:“如东(南)郭隐几而听天籁之作。”作者在真切描述自己的审美感受之后,又进一步指出:异僧书法虽超越凡俗,但“草法未尝不在”,这种“法”是真正的“无法之法”,是“反经”、“合道”之最高境界,是书法创作的极致。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俗眼鲜好之者”,这就是其摹本绝少之根源。可见,艺术珍品往往“显晦固自有时”,常使人有明珠暗投、知音难觅之叹。

这篇文章名为跋文,实际可看做一篇奇特的书法鉴赏文章。它不是一般的书法作品评介,对作品不作直观的分析讨论,而是重在传达深切的审美感受。文章使用了夸饰、衬托的方法,全力描述书作的撼人魅力,如同在描述一首昂扬激越的乐曲,使人即使不能亲身感受到它,也仿佛能听到它来自远方,隐隐雷动的回声。有人评论唐顺之的文章“独存本质,尽洗铅华”, “虽从笔底写成,却自胸中流出” (李开先《荆川唐都御史传》)。此文“直抒胸臆”,反复咏赞,发自内心,所以显得情真意笃,真气沛然。特别是文中提出“反经”、“合道”,赞叹异僧书作“草法未尝不在”,这是作者散文理论的延伸。他为文强调“有法”,就是要从唐宋的“有法”入手而达到“法寓于无法”的秦汉。其理论的价值可以从这篇貌似无法、“信手写出”的跋文中见出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