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诗·平昌得右武家绝决词示长卿,各哽泣不能读,起罢去,便寄张师相,感怀成韵》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汤显祖《【】·平昌得右武家绝决词示长卿,各哽泣不能读,起罢去,便寄张师相,感怀成韵》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原文】

哀响秋江回雁声,雨霜红叶泪山城。年来汉网人难侠,老去商歌客易惊。贝锦动迎中使语,衣冠谁送御囚行。长平坂狱冲星起,可是张华气不平?

【鉴赏】

这首诗写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秋季,汤显祖正在遂昌知县任上。这年七月,汤显祖的好友丁此吕(字右武)在湖广右参政任上被逮,罪名是“贪纵殊甚,酷虐异常”(《万历邸抄》),而事实上丁此吕是因为党争而入狱。丁氏被逮后,汤显祖从丁家人手中得到了一份丁氏表示诀别的手书,他和屠隆(字长卿)读后声泪难禁,不忍卒读,遂相计多方设法,试图营救丁氏,但最终无果,屠隆也因家人惧祸而被其母召回。汤显祖作了此诗,寄给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张相。

首句从比兴入手,秋江哀雁,声声回响,凄耳酸心,似是无辜被逮的丁氏之化身,而此时的遂昌(即平昌)正值经雨经霜,红叶凄迷,恰似整个山城都在哭泣、都在悲悯丁氏的不幸。这里使用比兴的手法,达到了移情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雨霜红叶”一句化自《西厢记》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显示了汤显祖作为一名出色的剧作家对曲辞的熟悉,乃至不经意入诗的地步。姚士粦《见只编》载:“汤海若先生妙于音律,酷嗜元人院本。自言箧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有《太和正韵》所不载者。比问其各本佳处,一一能口诵之。”

颔联抒发了诗人的慷慨不平之气。“汉网”本意是指法律宽疏,“汉兴……网漏于吞舟之鱼”(《史记·酷吏列传序》),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指法律苛酷,无辜之人亦被构陷,诗人想行侠仗义救助朋友而不可得,听到悲切的商歌(代指丁氏绝诀词),则不免像易水边送别荆轲的宾客一般易惊易痛,伤感难言。“年来”二字并非虚写。在此前一年的万历二十二年(1594),浙江巡抚王汝训因案治横行不法的前国子监祭酒范应期而被革职,同与此事的巡按御史彭应参、乌程知县张应望被逮诏狱,汤显祖深为痛惜,曾作诗抒愤。时隔一年,丁氏又被逮。王汝训与丁此吕皆与汤显祖友善,且是他在遂昌任上的保护人,这二人无辜被逮,使汤显祖连失两强援,回朝的希望更加渺茫。“老去”二字亦非虚写。这一年汤显祖已经四十六岁,被贬已历五年,沉沦下僚,蹉跎岁月,又眼见友朋接二连三遭难而无可奈何。“年来”的灾难加上“老去”的伤感,人因“汉网”而“难侠”,因“难侠”而“易惊”,此种情景下听闻丁氏“商歌”,其悲恸绝望可想而知。

颈联承颔联之意而更加尖锐。“贝锦”出自《诗·小雅·巷伯》,喻构陷无辜的谗言。小人逢迎中使(指宦官)之意,罗织罪名,构陷丁氏,而衣冠大人们明哲保身,无人敢送行。这里的“中使”一词出自《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和颔联的“汉网”呼应,而“衣冠”一词和颔联的“商歌”、“客”同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亦是前后呼应。颔联颈联层层深入又互相照拂、浑然一体,足可见汤显祖选字用词之精细、格律对仗之工整和布局谋篇之严密。

尾联以张华代指张相,在“张”字和“狱”字上切得极紧,以狱中剑气冲星、震动张华作喻,暗指丁氏被逮,在狱中冤气冲天,张相岂能不为震动?末句是猜度之语,亦是希望之语,希望张相对此有所触动,出力营救丁氏。然而汤显祖的一切努力都无甚效用,丁此吕最终还是被流放边疆,而汤显祖本人在重重打击下亦大为灰心,终在三年后弃官而去,以此抗议朝廷对自己的一再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