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辨惑》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石介《辨惑》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吾谓天地间必然无者有三:无神仙,无黄金术,无佛。然此三者,举世人皆惑之1,以为必有,故甘心乐死而求之2。然吾以为必无者,吾有以知之。大凡穷天下而奉之者3,一人也4。莫崇于一人,莫贵于一人,无求不得其欲,无取不得其志;天地两间,苟所有者5,惟不索焉6,索之,则无不获也。

秦始皇之求为仙7,汉武帝之求为黄金8,梁武帝之求为佛9,勤已至矣10;而秦始皇远游11,梁武帝饥饿死12,汉武帝铸黄金不成13。推是而言,吾知必无神仙也,必无佛也,必无黄金术也。

【注释】 1 举世:全社会。 2 乐死而求之:拚命加以追求。3 奉:供奉,奉献。 4 一人,指皇帝。 5 苟:如果,假如。6 惟:只有。索:索取。 7 秦始皇之求为神仙:秦始皇嬴(ying萤)政,迷信神仙,听方士徐福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就派带他带着数千童男童女去寻求长生仙药。结果一去不返。(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8 汉武帝之求为黄金:汉武帝刘彻,晚年想长生不死,听信方士李少君的话,以为用丹砂等药可以炼成黄金,作为饮食器具,就可以长生不老。(事见《史记·封禅书》)。 9 梁武帝之求为佛:梁武帝萧衍,迷信佛教,大建寺院,三次舍身同泰寺。(事见《梁书·武帝纪下》) 10勤已至矣:辛勤追求用尽心力,可说已到极点了。 11秦始皇远游死: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游碣石,调查往海上求仙的方士;三十七年南至湘山,上会稽,并沿海巡游,希望获得海上三神山的仙药。在归途中,走到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南),病死。(事见《史记·封禅书》)。 12梁武帝饥饿死:中大同二年(547),萧衍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后二年,侯景引兵渡江,攻破都城,他饥饿而死。 13汉武帝铸黄金不成:刘彻听信方士栾大的话,以为“黄金可成,而河决(黄河的缺口)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就叫他去铸造黄金,结果是“黄金不就”(事见《史记·封禅书》)。

【今译】 我认为,天地之间有三件事是肯定没有的,那就是:没有神仙,没有黄金术,没有佛。但是这三样东西,世上的人几乎都受其迷惑,以为一定存在,因此都甘心去拚命追求。但我认为根本不存在,因为我知道其不存在的理由。大概能穷尽天下的一切东西供他享用的,只有皇帝一个人。没有人比皇帝更崇高,没有人比皇帝更尊贵。他只要有欲望,没有得不到满足的,他只要有意愿,没有取不到手的;天地之间,不管有什么,除非是他不去索取,只要去索取,就没有得不到的。

秦始皇的寻求神仙,汉武帝的寻求黄金,梁武帝的寻求佛祖,其用心用力可说已到极点了;可是秦始皇在远游的归途中,死在沙丘;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台城,饥饿而死;汉武帝叫栾大铸造黄金,毫无成效。由此可以推断,天地间一定没有神仙,一定没有佛祖,一定没有黄金术。

【总案】 《宋史·石介传》:“介为文有气,尝患文章之弊,佛老为蠹,著《怪说》、《中国论》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为。”他在《中国论》中,对“佛者”的“天有堂,地有狱”之说,对“老者”的所谓“长生之道,不死之药”,都力驳其非,这对破除世人的迷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石介的排斥佛老,颇受其师孙复的影响,孙复在《释疑》中指出:“真宗方崇大老教,迎礼方士,公屡言神仙非实,请以秦始皇、汉武帝为戒。”很显然,本文的论点和论据,是与孙复的上述言论一脉相承的。《辨惑》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其推理的形式是:大前提:国君“无求不得其欲,无取不得其志”,如果天地间真有“神仙”、“黄金术”和“佛”的话,则国君“索之,则无不获也。”小前提:“秦始皇之求为仙,汉武帝之求勾黄金,梁武帝之求为佛”,其结果是,或“远游死”,或“饥饿死”,或“铸黄金不成”。结论:“推是而言,吾知必无神仙也,必无佛也,必无黄金术也。”推理严密,令人信服。文章不仅辨明神仙、黄金术和佛的虚无妄诞,还揭示了封建帝王“穷天下而奉之”的剥削本质,义正词严,发人深省。全文仅一百七十余字,简朴明净,首尾呼应,一气贯注,“倔强劲质,有唐人风。”(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