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樵《书何易于》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孙樵《书何易于》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2。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3,城嘉陵江南4 。刺史崔朴5,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6,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7 。刺史惊问状8,易于曰:“方春9,百姓不耕即蚕10,隙不可夺11。易于为属令12,当其无事,可以充役13。 ”。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14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15,利自入16。会盐铁官奏重榷管17,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18。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19,百姓尚不可活,矧原其赋以毒民乎20!”命吏铲去21。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22?”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23?亦不使罪蔓尔曹24。”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25,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劫26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27,易于辄出俸钱28,使吏为办29。百姓入常赋30,有垂白偻杖者31,易于必召坐与食32,问政得失33。庭有竞民34,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36。罪小者劝,大者杖36,悉立遣之,不以付吏37。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38,民不知役39。改绵州罗江令40,其治视益昌41。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绵州42,独能嘉易于治43。尝从观其政44,导从不过三人45,其察易于廉约如是46

会昌五年47,樵道出益昌48,民能言何易于治状者49,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50,而易于考止中上引51,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52?”曰:“上请贷期53,不欲紧绳百姓54,使贱出粟帛55。”“督役如何56 ?”曰: “度支费不足57,遂出俸钱58,冀优贫民59。”“馈给往来权势如何60?”曰:“传符外一无所与61。”“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予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62,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63,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64;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65,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66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67。至如缓急补吏68,则曰吾患无以共治69;膺命举贤70,则曰吾患无以塞诏71。及其有之72,知者何人哉73?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74,有史官在75

【注释】 1何易于:庐江(今安徽省庐江县)人。 2益昌:今四川广元县的南部一带。 3刺史治所:州长官的驻地。 4嘉陵江:源出陕西凤县的嘉陵谷,流经甘肃省入四川省,至重庆入长江。 5刺史崔朴: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刺史崔朴。 6索民挽舟:索取民夫拉纤。7笏:古代官员所执的手版,上可记事。 8状:情状、样子。 9方春:正当春天。 10不耕即蚕:不是种田就是养蚕。 11隙:空隙,闲暇。 12属令:本州属县的县令。 13当:值、在。 14偕:共同、一齐。 15即山树茶:就着山栽种茶树。 16利自私入:利益完全归己有。 17榷管:专营、专卖的管理。 18所在:那个地方。 19征茶:对种茶收税。 20矧厚:何况增加。 21铲去:毁掉。 22窜海裔:放逐到荒远的海边。 23毒:损害。 24蔓:延及。尔曹:你们。 25观察使:官名,地位次于节度使。 26劾:弹劾,向上级检举揭发。 27业破:家业破败。 28俸钱:旧时官吏所得的薪金。29 使吏为办:派小官吏代他办理。 30入常赋:交纳规定的赋税。31 偻杖:弯腰驼背拄着拐杖。 32召:招呼。 33问政:询问政事。34 竞:争讼、打官司。 35枉直:曲直,是非。 36杖:杖责。37 付吏:交给小吏处理。 38系:拴缚、拘囚。 39役:劳役。40绵州罗江:今四川绵阳县一带。 41治:治理。视:象。 42裴公:指裴度。 43嘉:赞许。 44从:就便。 45导从:随从、跟班。 46廉约:清廉俭约。 47会昌:公元845年。会昌,唐武宗年号。 48道出:路过。 49治状:治理地方的情况。 50上下考:唐朝吏部设有专管考察文武百官功过善恶的制度,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以“上上”为品德政绩的最高标准,“下下”为最差。勉吏:劝勉官吏。 51止:仅。 52督赋:督促缴纳税赋。 53贷:放宽。 54紧绳:加紧勒逼。 55使贱出:迫使低价卖出。 56督役:监督服劳役。 57度支费:国家财政部门所拨的经费。 58遂:就,于是。 59优:优待、宽容。 60馈:赠送礼物。 61传:符信,凭证。 62给事中:官名。参予官吏考核。 63得上下考:被评为上等的下级。 64先期:在限期以前。 65当道:处于要道。 66对:对答,对话。 67切:迫切。 68补吏:补充官吏。 69患:发愁,忧虑。共治:共同治理。 70膺命:承受皇帝的诏命。 71塞诏:搪塞诏命。 72及其有之:等到有了可推举的人。 73知者:了解赏识人才的人。 74得:得名。 75史官:负责撰写历史的官吏。

【今译】 何易于曾任益昌县令。县城距州刺史驻地四十里,县城建在嘉陵江南岸。利州刺史崔朴,曾趁春光从上游带许多宾客随行,歌舞饮酒,坐船东下,径直来到益昌城旁。到后就索取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插在腰里,拉着船跑上跑下。刺史崔朴惊异地问他为何这样,何易于说:“正当春天,百姓不是种田便是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侵夺。我是您手下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劳役。”剌史与宾客下了船,一齐骑马回去了。

益昌百姓多数就着山种茶树,得利归己。恰好盐铁官上奏皇帝请求重视专卖管理,诏书通知各地不准给老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后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还活不下去,何况增加赋税损害人民呢!”他命令小吏毁掉诏令。小吏争辩说:“天子下诏各地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毁掉,罪行愈加深重。小吏仅得一死,何公您难道能免除流放荒远海边吗?”何易于说:“我难道爱惜自身来损害一方人民吗?也不会使祸延及你们。”随即亲自放火烧掉诏令。观察使听说这种情况后,认为何易于挺身为人民,最终没有弹劾他。

县里百姓死亡,子孙不强、家业破败不能下葬的,何易于就拿出薪金,派小吏代为办理。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的,有老年拄拐杖的,何易于一定要招呼坐下弄给饮食吃,询问政事的得失。公堂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之交谈,为他们分辨是非。罪轻的劝导,罪重的杖罚,都立即遣派回家,不交送给小吏处理。治理益昌三年。监狱里没有关押的人,百姓不知道有劳役。改任绵州罗江县令后,其治理方法象治理益昌一样。那时已故宰相裴度镇守绵州,唯独赞许何易于治政。曾就便考察他的为政,随从不过三个人,观察到何易于清廉俭约如此。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百姓能够说何易于治理地方情况的人,并且说:“皇帝设立上下制考核官吏来劝勉官吏,而何易于考后仅评为中上等,为什么?”我说:“何易于督促赋税怎样?”答“请求上级宽容限期,不想加紧勒索百姓,不想让百姓低价卖出粮食和丝绸。”“监督劳役怎样?”答:“国家财政拨款不够,就拿出自己的薪金,希望优待贫苦人民。”“对过往的权贵送礼怎样?”答:“除了凭证外什么东西都不给。”“捉拿强盗怎样?”答:“没有强盗。”我说:“我住在长安,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官的好坏,说某人任某县令,评为上下等,通过考核升了官。问他的政绩,就说某人能督促缴纳赋税,在限期以前完成;某人能监督服劳役,节省经费;某人处在要道,能够得到来往的显要官员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捉拿强盗若干。县令能得到上下等的人就是这样。”县民不回答,笑着离开。

我认为现今作大官的人,都知道访求人才是最迫切的事。到了急须补充官吏时,就说我发愁没有人与我治理政事;承受皇帝命令推荐贤才,就说我发愁拿什么来搪塞诏命。到有人才时,又有谁能了解、赏识呢?接下来说,即使何易于生前不能得到名利,必然于死后留名,有史官啊!

【集评】 清·乾隆编《唐宋文醇》卷二十一:“后半设为问答,语曲尽不学无术之大吏以考课属员之情状,膺封疆民社寄者,当家置一通于座右。

“王应麟曰:东坡谓,学韩退之不至,为皇甫湜,学湜不至为孙樵。朱新仲曰:樵乃过湜。如《书何易于》、《褒城驿壁》、《田将军边事》、《复佛事奏》皆谨严得史法,有裨治道。”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六:“《褒城》讽守令,《易于》讽课法,意各有属。而此篇借状作案,突处皆活,借一令以刺课法,即借失考以备史稿,又活中得活。”

【总案】 《书何易于》,是一篇传记体散文。文中刻画了一位廉洁刚正,不畏权势,体恤民情的县官形象,由此见出晚唐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败,无论叙、议,其中都饱含着作者的怨愤。作者描写县官何易于,运用了典型叙述与一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既概括又具体,读后,何易于的形象宛然目前,似乎看到了他将手板插在腰带上,“引舟上下”的感人情景,看到了他护民抗赋,置生死于度外,纵火焚诏的感人情景,看到了他出俸钱资助百姓,深入民间问政得失,与“竞民”亲自对话的感人情景。在作了如此生动的形象展示之后,作者还在与益昌百姓的问答中,通过百姓之口进一步赞颂了何易于“不欲紧绳百姓”,“出俸钱,冀优贫民”、不馈往来权势、社会无盗的德行与治绩。至此,何易于的形象就更为饱满充实了。政绩如此卓著的县官,其考绩却如此平平,岂不令人愤慨!相反,那些“督赋,先期而毕”,“督役,省度支费”的攀附权势而残民以逞的县令,却考绩优优,升官频频,岂不令人愤慨!一种强烈的不平之鸣形诸文字,便是文尾作者的直接发抒。这段抒中有议,议中有抒的文字对“当世在上位者”与“膺命举贤”者痛下针砭。他们看来有异,实则相同,都是压抑人才者。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感慨地说:“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本来到此,结束全文可以了,但作者还要“继而言之”,说活着的何易于虽不被朝廷赏识,他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这看似赘笔,实则有此一笔,方可以尽情表达作者对何易于的敬慕之情,也使读者在不平之余得到感情上的一丝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