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讳辩》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韩愈《讳辩》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2

愈曰:“然。”《律》曰:“二名不遍讳。”3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4。《律》曰:“不讳嫌名。”5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奁”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6,孔子不遍讳二名7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8,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9,曾参之父名皙10,曾子不讳“昔”11,周之时有骐期12,汉之时有杜度13,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14,不闻又讳“车辙” 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15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16,惟宦官宫妄乃不敢言“谕”及“机”以触犯17。士君子言语行事18,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19,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20。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21!夫周公孔子曾参卒有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耶?



【注释】 1讳辩:对避讳进行辩解。 2皇甫湜(shi 石):韩愈的弟子,唐代文学家,曾积极参加唐代古文运动。 3二名不遍讳:唐代律书上指出,对于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是两个字,只讳一个字即可。遍:全部。 4这是汉代郑玄为《礼记》所作的注。“徵在”,是孔子母亲的名字。 5嫌名:指名字的同音字。 6周公父:名姬昌,兄名姬发,旧说周公所作《诗经·噫嘻》中有“克昌厥后”,《雍》中有“骏发尔私”等句。7孔子母名徵在,《论语·八佾》有:“宋不征也”;《卫灵公》篇中有:“某在斯”,可见孔子不遍讳。 8讥:讥刺。 9康王钊:周康王姬钊。昭王:周昭王姬瑕。 10曾参(shen 申):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其父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 11《论语·泰伯》载有曾子言:“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2骐期:春秋楚国人。 13杜度:东汉章帝时齐国的相。14汉武帝名刘彻,汉为讳彻,故改彻为通,如人名蒯彻称蒯通。15吕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 16唐太祖叫李虎,太宗叫李世民,世祖叫李昞,玄宗叫李隆基。浒、势、秉、机、与虎、世、昞、基同音。17唐代宗李豫的“豫”字和“谕”同音。 18士君子:指官僚乡绅等。19稽:考核、考查。 20止:尽善尽美。 21惑:糊涂。



【今译】 我给李贺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李贺应考肯定会考中,于是和李贺争名的人就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是对的,劝他参加考试的人是错的。”听到这种话的人不了解情况,也附和叫喊,众口一辞。皇甫浞说:“如果不把事情申辩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获罪。”我说:“是这样。”

《札记》上说:“名字两个字的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就象说徵就不称在,说在就不称徵。”《礼记》上说:“不避讳和名字同音的字。”解释的人说:“就象禹和雨,丘和蓲之类。”现在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违反了名字的两字不必全避讳的礼法?还是违反了和名字同音的字不用避讳的礼法?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如果父亲的名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的事从什么时候开始?制定礼法来教化天下的人民,不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不避讳,孔子不同时避讳人名的两个字,《春秋》不讥刺对人名同音字不避讳的,周康王姬钊的孙子,谥号叫昭王,曾参的父亲叫曾皙,曾子不避讳昔字。周代有人叫骐期,汉代有人叫杜度,象这样他的儿子应该怎么样避讳呢?是要避讳和名字同音的字,于是连姓也避讳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同音的字呢?汉代为避讳武帝刘彻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把车辙的辙字改为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改为野鸡但没有听说把治理天下的治字改为别的字。现在上呈皇帝的奏章和皇帝下的诏书,没有听说要避讳浒、势、秉、机几个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这是触犯皇帝。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礼法,检核国家有关避讳的记载,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象曾参那样,可以没有讥讽了;做人象周公、孔子那样,也就算尽善尽美了。现在的读书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亲人名字的事情上却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糊涂。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超不过的;超过周公、孔子、曾参的地方,却又和宦官、宫女等同。那么宦官、宫女孝顺亲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集评】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二:“辩端肆出,须看他次弟婉转紧结处。援龙豢虎手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古今以来,如此文不可多得。此文反复奇险,令人眩掉,实自显快。前分律经典三段,后尾抱前辨难。只因三段中时有游兵点缀,后尾抱前辨难。只因三段中时有游兵点缀,便足迷人。”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事有举世回惑沿流日甚者,必诙谐谈笑,使积迷之人,自欲喷饭,则释然解矣。如“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之类是也。若但正容壮语,公与贺且不免得罪。”

清·金圣叹《才子必读》卷十:“前幅,看其层叠扶疏而起;后幅,看其连环钩股而下。”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前分律、经、典三段,后尾抱前。婉鬯显快,反反复复,如大海回风,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尽是设疑两可之辞,待智者自择。此别是一种文法。”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先引律,次引经,次引国家之典,层层诘辩,一结笔墨夭矫,如神龙卷舒于绛霄。”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三:“昌黎此辩,质之于律,考之于经,稽之于典,三段中反复曲折,如蛇龙之不可羁络。一总处最有归宿。至于末后四转愈奇,如虞人虎网,一动一紧,尤妙在总不直说出一句。似庄似谑,可发一晒,直是以文为戏。”

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卷七:“按:刘海峰:‘结处反复辨难,曲盘瘦硬,已开半山门户。’但韩公力大,气较浑融,半山便稍露筋节,第觉其刻薄云。篇中‘周公、孔子、曾参’六字凡六用,绝不觉其烦数,且愈多愈妙。”



【总案】 避讳一事,代代有之,或公讳,或家讳,繁琐不堪,难以忍受。但象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李贺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一事,则更是苛刻之极,令人气愤。一代诗杰李贺,也因此抱恨成疾,二十七岁便愤然辞世。而韩愈为李贺鸣不平,却又遭到世俗的非难。由此岂可不辩!

本文先说明事情的缘由,使人明白真象,然后“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于国家之典”,作正面阐明,以树起原则,再例举证明,从反面质问。其中“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使用了逻辑上的归缪法,沈德潜说:“对流俗人言,正须出以诙嘲。“(《唐宋八家文读本》)文中依次举了周公、孔子、曾参为证,又举昭王、武帝、吕后,乃至当今皇上的诏书为例,由远而近,步步紧逼,正面进攻,反面堵击,语言尖锐,笔锋犀利,充分发挥了《孟子》“语约而意深,不为山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的特点,使人“自畏避不敢正视。’’(苏明允《上欧阳书》)

李贺因触讳获罪,韩愈因劝贺遭责。韩愈写此文便十分注意方法,尺幅中理直气壮,无懈可击,真不愧为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