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味书阁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阁在丰城山间1。名,子贱潘公也2;笔,广微袁公也3。德夫读书其上有年矣4,去而仁于朝,因以其所读者为天子言之,忠愤激发,几寤上意5。竟坐是由省闼放还故山6。或窃笑曰:“世盖有剽窃涉猎书之毫芒7,而光顾遇合者8。德夫无所不读,顾龃龉留落如此9,意者书误德夫耶!德夫宁能味此无味之味耶10?”德夫亦叹曰:“有是哉。”
夫书无穷极,味有浅深12。尝试以古今人观之;行之笃13、守之固14,味之深者也15;先信而后畔16,始合而终离,味之浅者也。叔孙通、鲁两生皆学《礼》,一以取封,一没世无闻17。舒、弘皆学《春秋》18,一起徒步拜相,一老摈郡国。岂非深者守道而难合,浅者谐世而易售欤19?使其果深于书,捽茹山雌也20,脱粟太牢也21。苟为不然,如啖土炭22,如嚼蜡火23,将唾弃之矣。然则德夫之所味,固世之所不能味;世之所味,固德夫之所不屑味欤!
或又曰:“阁仅三间,奚其记?”余曰:“不然;石渠、天禄24;高则高矣,而不能逃莽大夫之讥;临春、结绮25,美则美矣,而不能湔狎客之谤。德夫阁虽小,然圣贤之事具焉26,古今之变合焉27,天下、后世之责在焉28。德夫味之不已,出则为遗直29,为名臣30;处则为高士31,为全人32。是阁与天壤俱敝矣33。勿记,可卑? !”
【注释】 1丰城:;今江西丰城县。 2名:取名的人。子贱潘公:潘子贱,名良贵,曾任中书舍人。 3笔:题款的人。广微袁公:袁广微,生平不详。 4德夫:徐德夫,作者挚友。 5寤:通“牾”,逆。6坐是:因这而获罪。省闼:禁中,宫中。 7剽窃:窃取别人的文章为已有。涉猎:读书多而不专精。毫芒:毫末,喻微小。 8光顾遇合:光荣地得到君王的赏识。 9顾:反而。龃龉:抵触不合。留落:流落,飘泊外地,穷困失意。 10宁能味此无味之味耶:“味此”的“味”,领略,这种情况呀! 12穷极:穷尽不同。13笃:真诚。14守:信守。固:坚决。15味之深:领会得深刻。16畔:通“叛”,背叛。17“叔孙通”三句:叔孙通,薛(今江苏邳县)人。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后从项梁、项羽,又降刘邦,为博士。为刘邦定朝仪,拜官太常、太子太傅,号稷嗣君。当其征鲁诸生三十余人共制礼乐时,鲁两儒生不肯行,并面斥叔孙通“面谀以得亲贵”叔孙通笔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事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18“舒、弘皆学《春秋》”三句: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汉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称旨见重,推尊儒术,抑黜百家,开以后二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后为公孙弘所谮而出为胶西王相。公孙弘:薛人,狱吏出身,后升任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19谐世而易售:与世人谐和投合,容易使自己捞得便宜。20摔茹山雌也:采食野菜味同吃野鸡肉一样鲜美。摔,采拔。茹,蔬菜。21脱粟太牢也:吃粗粮味同吃牛肉一样甘甜。脱粟:刚脱壳的粮食。太牢:指代牛肉。盛牲的食器叫牢,大的叫太牢。“大戴礼·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牛,日太牢。” 22如啖土炭:好象吃土和炭。23如嚼蜡火:好象咀嚼蜡和火。24“石渠、三禄"三旬:石渠、天禄,汉宫中藏书楼,西汉末扬雄校书其中。扬雄方事王莽,撰《剧秦美新》以迎合篡汉的王莽。宋牛熹辑《资治通鉴纲目》,于扬雄之死称“莽大夫扬雄死”。后因以莽大夫指变节改事新朝的人。25“临春、结绮”三句:临春、结绮,是南朝陈后主时的宫中两座阁,江总等文人常随后主在阁上饮酒做诗,人们讥称江总等人为“狎客”。26具:具备。27合:汇聚。28在:摆放着。29遗直: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的人。30名臣:以贤能著称的官吏。31高士:超世绝俗的人。32全人:道德完美的人。33敝:败坏。
【今译】 味书阁在丰城的山里。取名的人是潘子贱,题款的人是袁广微。德夫在阁上读书已有好多年了。离开阁而入朝做官,就把他读书的心得讲给皇上听,抑郁在他心中的忠言谠论激切地吐露出来,几乎忤逆皇上的心意,终因此而从宫廷中放还故山。有人讥笑道:“世上大概有些人由于以剽窃书中的片言只语或一知半解地得到的零星知识,光荣地得到了君王的赏识。可是德夫无书不读,反而与君王龃龉不合而穷困失意,想来是书误了德夫吧!德夫难道能体味这种没有意义之书的旨趣吗?”德夫也叹口气说:“有这种情况呀!”
书是没有穷尽的,而旨趣却有浅深之别。试以古代和古今的人看这问题:对书中有讲的实行得真诚、信奉得坚决的,是对书体味得深的人;先信奉而后背叛它,开始投合而终于背离的,是对书体味得浅的人。叔孙通和鲁国的两位儒生都学《礼》,叔孙通用来取得封侯,而鲁两生却到死也没有名声。董仲舒、公孙弘都学《春秋》,公孙弘被举荐,由布衣而拜相封侯,董仲舒却以垂老之年被谮而摈弃于边远郡国。这难道不是对书本体味得深的人,因为信守道又而难于迎合人意,而体味得浅的人却谐俗媚世而容易得到人们的欢心吗?要是果真得到了书中真谛,那他吃野菜就如同吃野鸡一样鲜美,吃粗粮如同吃牛肉一样甘甜。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浅尝辄止,那他吃野菜粗粮,就同吃土和炭、嚼蜡和火一样难以下吞,将要唾弃它了。这样看来,那么德夫所体味的,原来是世人所不体味的;而世人所体味的,原来是德夫所不愿意体味的吧!
又有人说:“阁仅有三间,记什么呢?”我说:“不能这样说,石渠、天禄二阁,高是算高了,而在上读书的扬雄却不能逃脱“莽大夫”的讥评;临春、结绮二阁,美算是美了,而在内宴饮酬唱的江总等人,却洗雪不了“狎客”的讥谤。德夫的味书阁虽然小,然而圣贤经天纬地的经典具备在此,贯通古今演变规律的史籍聚会在此,记载如何兼济天下、泽惠后人的图书摆放在此。德夫体味得不停不歇,出仕就成为正道而行有古之遗风的人,成为有政绩的名臣;隐退就成为超世绝俗的人,成为道德完美的人。这样,这幢味书阁将与天地一起而败坏呀!要是不写这篇记,能行吧?
【总案】 味书阁是作者挚友徐德夫的读书之所。本文虽题名标为“记”,实际上对阁的所记不多,只是简略地交代了阁的地理位置和建筑规模、命名和款题人的姓名,阁主人的龃龉留落的遭遇,以及人们对阁主人的讥议。文章在做了必要的交代后,便据之生发,借题发挥,大发议论。文章从“书无穷极,味有浅深”入手,引发出对书本味之深者“守道而难合’,而味之浅者却“谐世而易售”的深沉慨叹,从而为德夫的“忠愤激发”而遭坎坷愤愤不平。并进而以石渠、天禄、临春、结绮等高大华丽的阁为反衬,阐明阁的价值不在于建筑物本身的大小美恶,而在于其中之人是否认真读书,进德修业。再点明徐德夫由于做到这点,所以他无论出仕或隐退,都能遵循圣贤的教导。阁以人传,因而味书阁也将与天地共存亡了。文章以事论世,借古论今,层层推拓,由微知著,说理深刻,立论鲜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