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救沉志》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贞元季年夏1,大水,熊、武五溪2,斗决于沅3,突旧防,毁民家。跻高望之4,溟幸葩华5,山腹为坻6,林端如莎,湍道驶悍,不风而怒,崱嶷前迈7。浸淫旁掩8,柔者靡之,固者脱之,规者旋坏之,矩者颠倒之,轻而泛浮者彼磕之9,重而高大者前却之,生者力音,殪者弛形10,蔽流而东,若木柹然11。
有僧愀焉12,誓于路曰:浮屠之慈悲13,救生最大。能援彼于溺,我当为魁。里中儿愿从三四辈,皆狎川勇游者,相与乘坚舟,挟善器,维以修䋏,杙于崇丘14,水当洄洑15,人易置力。凝矑执用16,俟可而拯,大凡室处之类,穴居之汇,在牧之群,在豢之驯,上罗黔首17,下逮毛物,拔乎洪澜,致诸生地者,数十百焉。
适有挚兽18,如鸱夷而前19,攫持流蘖20,首用不陷,隅目旁睨21,其姿弭然22,甚如六扰之附人者23。其徙将取焉,僧趣诃之曰:“第无济是为! 目之可里所,而不能有所持矣24。”
舟中之人曰:“吾闻浮图之教贵空,空生普,普生慈。不求报施之谓空,不择善恶之谓普,不逆困穷之谓慈。向也生必救,而今也穷见废,无乃计善而忘普与慈乎?”
僧曰:“甚矣,问之迷且妄也!吾之教恶乎无善恶哉?六尘者在身之不善也25,佛以贼视之。末伽声闻者,在彼之未寤也26,佛以邪目之。恶乎无善恶邪?吾向也所援而出死地者众矣。形干气还,各复本状。蹄者踯躅然27,羽者翘萧然,而言者浅浅然29,随其所之,吾不尸其施也。不德吾则已,焉能害为?彼形之干,髬髵之姿也29;彼气之还,暴悖之用也。心足反噬,而齿甘最灵30,是必肉吾属矣,庸能踯躅諓之比欤?夫虎之不可使知恩,犹人之不可使为虎也。吾非自贻患焉尔,且将贻患于众多31,吾罪大矣。”
子刘子曰:“余闻善人在患,不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僧之言远矣,故志之。”
【注释】 1季年,末年。 2熊、武五溪;五条河。 3斗:通陡,突然。沅:沅水,在湖南省西部。 4跻(ji):登,升。 5溟幸:同溟幸,形容水势混混茫茫的样子。溟幸葩华:此指浪花翻滚,水势汪洋。6坻(chi迟):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7崱嶷(zeni仄尼):高耸貌。8浸淫:积渐而扩及;渐进。 9硠磕,碰撞。 10殪(yi意):死。11柹:柿的异体字。 12愀(qiao悄):凄怆貌。 13浮屠:一译作浮图。佛教名词。此指佛教徙。 14䋏(zuo):大绳索。杙(yi亦):系于木桩。 15洄袱(fu 伏):水回旋而流。 16矑(lu 卢):此指眼珠子。 17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谓,此指水中困绕的人。 18挚:通“鸷”,凶猛。 19鸱夷:皮制的口袋。 20蘖(nie):树木的根株。 21隅目旁睨(ni):隅目,《文选·张衡〈西京赋〉》:“,隅目高眶。”薛综注:“隅目,角眼视也。”即斜着眼睛看。睨:斜视。 22弭(mi 米)然:顺服貌。此指猛兽失去了凶猛之势。 23六扰:即六畜。《周礼·夏官·职方氏》:“其畜宜六扰。”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 24趣(qüu 区):通趋。诃:呵的异体字,大声喝叱。 25六尘:佛教名词。色、声、香、味、触、法的合称。 26末伽:梵语“道”的意思,即佛理。声闻:指听到佛所说的法旨而悟解。《法华经》:“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末伽声闻者,是指听佛说法而悟解佛理的人。 27踯躅:徘徊不进貌。 28諓諓(jian 箭):巧言貌,能言善辩。 29髬髵(pier 批儿):猛兽鬃毛竖起的样子。 30最灵:指人。 31贻:遗留。
【今译】 贞元末年夏,发生洪灾,熊、武等五条河,突然从沅水决口,冲破了旧的堤防,毁坏了农家。登高远望,浪花滚滚,一片汪洋,水淹到了山腰,大山象是水中的小洲,树林被淹,树梢象水中的莎草,水势如野马来势凶猛,没有风却巨浪怒吼,浪头高耸向前奔涌,逐渐扩散四周。柔软的被冲倒,坚固的逐渐被剥落,圆的被水旋转着,方的被颠来倒去。重量轻能浮在水上的互相碰撞,重又高大的在前面阻挡,水中活着的竭力呼喊,死去的在水中舒展躯体,洪水冲向东,象一片木柿林。
有个僧人对此感叹不已,在路旁发誓说:“佛教徙的慈悲,救生是最大的,只要能援救那些溺水的人与动物,我愿领头。”周围村子中的小伙子愿跟随几个领头的。他们乘着很结实的船,拿着实用的器具,拴上大绳索,把一头系在木桩上钉在较高的土山旁,水就回旋而流,人容易使劲,一个个都瞪着眼珠,拿着救护的器具,等到能救援的时候就救起落水的人和动物,凡是室中居住的,洞穴中居住的,放牧的,驯养的,上至百姓,下至长毛的动物,从巨浪中拯救出来,使他们获得新生的,约有几百。
正巧有个凶猛的野兽,象个皮制的口袋,顺流而来,拼命抓着水中漂动的树根,头因此没有被淹进水中。它斜着眼睛东张西望,它的姿态十分驯服,非常象六畜依附顺从人。救援的人准备救起它。那位僧人上前喊住他们说:“不要救这头猛兽!”眼看那兽,约一里之远,却没有抓住任何东西而被淹死了 。
船中的人说:“我听说佛教的教义以空为贵,空就要普渡众生,普度众生就会慈悲为怀。不求回报恩德就是空,不选择善和恶就是普,不舍弃受困顿灾难的就是慈。刚才只要活的就拯救,而现在看到穷途末路的却舍弃不管。这难道不是考虑善恶而忘记了普渡众生和慈悲为怀吗?”
僧人回答说:“唉,你的提问真是迷惑而又没有根据呵!我们的教义那能没有善恶之分呢?身心中存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不善,佛对它们就象对贼一样。听佛说法而悟解佛理的人仍未觉醒,佛用冷眼视之。那能说没有善恶之分呢?我刚才从死亡中救出的很多,形态复苏,呼吸正常后,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长蹄的徘徊不进,长羽毛的抖动着翅膀,而能说话的人都诚言相谢。让他们(它们)各归其所,我也不需要回报救命之恩。不过他们(它们)不报答我就罢了,那能加害于我呢?而猛兽恢复原状后,鬃毛竖起,喘过气来后,就会施用残暴,满足了自身的欲望后就咬对方,而它的牙齿是最喜欢吃人的。所以一定会吃我们这些人。那能与那些对我们依依不舍和诚言相谢的相比呢?老虎不能让它们懂得报恩,就好象人不能让他们变成老虎。这样做我不仅自己留下灾祸,而且将留灾祸给众多的老百姓呵,我的罪太大了。”
刘先生说:“我听说善人在患难中,不拯救是不好的,恶人在位,不除掉也不好。僧人的话很具有深意呵,所以记载下来。”
【总案】 刘禹锡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阐述自己的观点,含蕴深厚。本文语言生动,状物鲜明。第一自然段描写洪水泛滥的景象,栩栩如生,一连串排比的句法,气势非凡,先声夺人。第二自然段以下描写援救过程生动细腻,宛然如在目前。其中,僧人阐述教义善恶之段,更是入木三分,奇警动人,通过对比,妙理自现。最后作者以“善人在位,不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的议论作结,更是妙喻引出妙理,耐人寻味。全文描写生动,叙事简洁,说理透辟,至于结构之严谨,文章过渡之自然,都给人以水到渠成,天衣无缝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