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待漏院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王禹偁《待漏院记》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天道不言2,而品物亨、岁功成者3,何谓也?四时之吏4,五行之佐5,宣其气矣6。圣人不言7,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8,六卿分职9,张其教矣10。是知君逸于上11,臣劳于下,法乎天也12。古之善相天下者13,自皋、夔至房、魏14,可数也。是不独有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15,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16,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17,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18,东方未明,相君启行19,煌煌火城20。相君至止,哕哕銮声21。金门未辟22,玉漏犹滴23。撤盖下车24,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25,思所泰之26;四夷未附27,思所来之28;兵革未息29,何以弭之30;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31,我将斥之;六气不和32,灾眚荐至33,愿避位以禳之34;五刑未措35,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36。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37,四聪甚迩38。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39,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40,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41;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歹了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42,假寐而坐43。九门既开,重瞳屡回44。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45,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46,旅进旅退47,窃位而苟禄48,备员而全身者49,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50,请志院壁51,用规于执政者。

【注释】 1待漏院:百官在宫门外等候早朝时的休息场所。漏,漏壶,古代用铜壶滴漏以计时。宰相及百官须待漏尽门启而入朝,故称待漏。2天道:大自然的运行变化,这里指天。 3亨:亨通,这里指顺利生长。岁功:一年中的农业收获。 4四时之吏:掌管四时的天神,这里指四时。 5五行之佐:掌管金、木、火、水、土五行之神,这里即指五行。 6宣其气:指疏通阴阳四时之气,使万物顺利生长。 7圣人:指皇帝。 8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这里泛指主持朝政的最高长官。9六卿,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这里泛指朝廷各部的长官。 10张其教:发扬教化。 11逸:清闲安逸。此句说,为君可垂拱而治。 12法乎天:取法于天道。 13相(读去声)天下:辅佐国君治理天下。 14皋:皋陶,舜时的法官。夔:后夔,舜时掌管音乐和教育的大臣。房:房玄龄,唐太宗时的名相。魏:魏征,唐太宗时的名臣。 15夙兴夜寐:起早睡晚。 16因:沿袭。旧制:唐时旧有的制度。唐朝元和初年始设待漏院。 17丹凤门:宋朝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皇城的正南门。 18北阙:指宫殿。 19相君:宰相。 20煌煌:明亮的样子。火城:百官朝会时聚在宫门前的灯笼仪仗。 21哕哕(huihui慧):有节奏的铃声。 22金门:宫门。 23玉漏犹滴:漏壶里的水还未滴完。意思是天没有亮。 24盖:车盖,车篷。 25兆民:众百姓。 26泰:平安,安定。 27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28来(lai赖):使动用法。使……来归顺。 29兵革:指战争。兵,兵器;革,盔甲。 30弭(mi米):平息。 31佞(ning宁)人:奸邪小人。32六气不和:犹言天时不正。六气,指阴、阳(晴)、风、雨、晦(暗)、明六种自然现象。 33灾眚(sheng省):灾祸。荐至:不断发生。34禳(rang瓤):祈祷消灾。 35五刑:墨(刺字)、劓(割鼻)、剕(去膑骨)、宫(阉割)、大辟(杀头)。 36厘:治理。 37九门:泛指宫门。古代称天子所居自内而外有九门:路门、应门、雉门、库门、皋门、城门、近郊门、远郊门、关门。 38四聪:指四方的消息顺畅地传入天子耳中。 39皇风:朝廷的德化、政治风气。清夷:清平,太平。40总:统率、领导。 41陟(zhi至):提升。 42慆慆(tao滔):充满,过度。 43假寐:闭目养神,不解衣冠而睡。 44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这里泛指皇帝的眼睛。屡回:屡屡顾盼。 45政柄:政权。隳(hui灰):毁坏。 46无毁:无败政可毁,无人咒骂。无誉:无美政可誉,无人称赞。 47旅:众。 48苟禄:苟且受禄,无功受禄。49备员:充数。全身:苟全性命。 50棘寺:大理寺,掌刑狱的最高机关。王禹偁此时兼任大理寺判官,故自称“棘寺小吏”。 51志:记,题写。

【今译】 上天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一年的农业获得丰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由于掌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四时风调雨顺的结果。国君不用说话,而百姓却能和睦,四方各国也能安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的大计,六卿分掌了自己的职责,发扬了君主政教风化的结果。由此可以知道,君主在上无为而治,臣子在下勤劳政事,正是取法于天道的缘故。古代善于辅佐国君治理天下的,从皋陶、后夔直到房玄龄、魏征,历历可数。他们不但品德高尚,也都是勤于职守的。而且,早起晚睡,为天子效劳,连卿大夫都是这样,何况是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之初,就遵循唐朝的旧制,在皇城丹凤门的右边,设置了宰相待漏院,表示要勤于政务。当北面的宫阙微露曙光,东方还没有大亮的时候,相公就动身启行了,那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着全城。相公驾到,只听到车马铃声叮当作响。那时,宫门尚未打开,漏壶还在滴水。于是,侍从撩开了车帷,相公下车到待漏院里休息。

在等待早朝的时候,相公大概有许多想法吧?也许看到百姓还没有安居乐业,而在考虑怎样使他们得到安泰;看到四方的少数民族还没有归顺,在考虑怎样去安抚他们;战争还没有停息,考虑用什么方法去平息它;农田有许多荒芜的,考虑用什么方法去开垦它;有些贤能的人还在民间,我准备把他们举荐上来;有的奸佞小人还待在朝廷,我准备把他们贬斥出去;天时不顺,灾祸频繁,我愿意辞去相位,祈祷上天消除灾难;各种刑法还没有废除,欺诈的行为时时发生,我请求用修德的方法来加强治安。怀着这样深深的忧虑,等待天亮入宫。当皇宫的大门打开,善于听取各种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相公向天子诉说了上述想法,君主一一虚心采纳,国家的政风因此而清平,人民的生活因此而富裕。如果这样,那么宰相统领百官,享受优厚的俸禄,便不是侥幸得来的,而是理应如此的。

有的人也许想的却是私仇尚未报复,而在考虑用什么方法排挤自己的仇人;旧恩还没有报答,而在考虑用什么方法提拔自己的恩人;美女、宝玉、丝绸,用什么方法弄来;高车、骏马、古玩,用什么方法拿到;坏人依附自己的权势,我准备重用他;正直的人直言谏争,我准备惩罚他;春、夏、秋三季各处来报告灾情,皇上发愁,我却编造花言巧语使他高兴;众官吏徇私枉法,皇上听到了不满的言论,我却拿一副讨好的模样去求他的欢心。个人的私欲没完没了,强闭眼睛打瞌睡。当皇宫的大门打开,龙目频频四顾,宰相向天子诉说了他的建议,皇上被他蒙惑,国家的政权因此而毁坏,皇上的宝座也因此而动摇!如果这样,那么这宰相被打入死牢,或者被流放远方,不能算是不幸,而是罪有应得的。

由此可以知道,整个国家的政事,全国人民的性命,都系于宰相一人身上,可以不谨于职守吗?此外,还有一种宰相,既无恶名声,也无好名声,随大伙一起进退,占据高位而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苟全性命,这样的宰相,也是毫不足取的。

大理寺的小官吏王禹偁撰写这篇文章,请求上级把它刻在待漏院的墙壁上,用来告诫执政的大臣。

【集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将千古贤相奸相心事,曲曲描出。辞气严正,可法可鉴。尤妙在先借‘勤’字立说,后将‘慎’字作收。盖为相者,一出于勤慎,则所思自有善而无恶。末又说出一种苟禄全身之庸相,其害正与奸相等。尤足以为后世戒。虽名为记,极似箴体。”

【总案】 本文大约写于宋太宗淳化初年(990—991),作者兼任大理寺判官的时期。他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总结封建官僚统治的经验,实行贤明吏治,安定社会秩序。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三种宰相的形象:贤相忧国忧民,“勤政”、“修德”;奸相“私心慆慆”,“巧词”、“谄容”;庸相“窃位苟禄”、“旅进旅退”。辞气严正,褒贬鲜明,处处有一种咄咄逼人的锐气。全文中心突出,结构细密,章法井然。第一段,以“天道”、“圣人”对起,从大处着墨,先提一“勤”字,引起“待漏”之意。第二段,说明设置待漏院的用意,重点突出宰相的“勤政”。末句轻轻带出“有思”二字,领起三、四段贤相、奸相之“思”,上下段衔接,极其自然。末段随手拈出“庸相”,不但可为后世垂戒,也使行文摇曳多姿。三、四两段,写贤相、奸相,一反一正,都分为八个层次,两两相较,层层对比,泾谓分明。文体骈散相杂,错落有致。不少骈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如“北阙”对“东方”;“向曙”对“未明”;“煌煌”对“哕哕”;“金门”对“玉漏”,等等。三、四段几乎全是骈句,先用两个“思”字,又转用两个“何以”、两个“我将”,使句法于整饬中见变化,遣词造句,颇见功力。“相君启行”八句,忽作韵语,描写宰相入院之景,绘声绘色,逼真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