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李贺》原文与赏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原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旧题,“古词备述洛阳令王涣德政之美,而不及雁门太守。若梁简文帝之作,始言边城征战之思。长吉所拟,盖祖其意。”(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模拟乐府古题而填写的这首新诗,带有想象成分,并非纪实之作。中唐时期,藩镇飞扬跋扈,叛变无常,河北地区战事频仍,国家的统一安定遭到严重威胁。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慷慨赴难的将士,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息、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寄寓着诗人愿为国效忠的豪情壮志。

全诗短短八句,却出色地描绘了一场激烈战斗的过程。开头两句写激战前的敌我形势。首句写敌军大队人马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而来,简直要把唐军驻守的城池摧垮。“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显示了战前紧张的气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十分危险。次句写透过云隙的日光,照射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说明虽然形势危急,但将士们仍然戎装整肃,精神抖擞,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三、四两句写激战情状,从战场所闻所见两方面,铺写了阴森惨切的悲壮气氛。西风凛冽,草木凋零,在苍凉的秋色衬托中,军中的号角声声,更显得慷慨悲凉。“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显然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并且这场战斗从白昼一直持续到黄昏。这里虽然写激战,但未直接写战斗的刀光剑影,只是写出了激战的气氛,让读者自己去联想。“燕脂”,喻血。在广阔的战场上,战士们的鲜血流洒;在寒秋的夜色中,鲜血凝成一片紫色。这一句既写战争的残酷程度,也表现将士们的英勇无畏,浴血奋战,同时暗示守城将士处于不利的地位。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写部队追击的情景和最后的结局。黑夜行军,为了行军速度,红旗只能是“半卷”,生动地写出进军的快捷。“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了将士们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临危不惧,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气概。寒夜霜重,鼓声逐渐地稀疏下去,沉寂下来了,表明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结束了。

最后两句写唐军将士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用了燕昭王在易水河边筑台,以千金招揽天下贤才的典故。将士们为报答国家和君王的知遇之恩,发出了宁愿牺牲也心甘情愿的誓言。这实际上是借以表达诗人愿为国效忠的壮志豪情,寄托诗人复兴大唐王朝的热烈憧憬。

本诗的想象非常丰富,通过黑云、金鳞、鼓声、角声、红旗、秋霜、燕脂、玉龙等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色彩鲜明秾丽,描写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 〔唐〕张固《幽闲鼓吹》)

庆历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之诗云: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其余不尽记也。然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王安石曰: “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得向日之甲光乎?” ( 〔宋〕王得臣《麈史》卷中)

此篇盖咏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黑云压城城欲摧”,甚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麟。此言初出兵之时,语气甚雄壮。“角声满天”,写军中之所闻; “塞上燕脂”,写军中之所见。“半卷红旗”,见轻兵夜进之捷; “霜重鼓寒”,写冒寒将战之景。末复设为誓死之词,以答君上恩礼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旧解以“黑云压城”为孤城将破之兆; “鼓声不起”为士气衰败之征。吴正子谓其颇似败后之作,皆非也。(王琦《李长吉歌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