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唐诗赏析,《送魏大从军》原文与注释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①》唐赏析,《送魏大从军》原文与注释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 ①魏大: 姓魏,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即将出征,他是作者的友人。②匈奴: 本指汉代北方边疆上经常南侵的游牧民族。这里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唐代北方边疆的高丽等部落国。魏绛: 春秋时代晋国的谋臣,曾以 “和戎” (与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讲和) 政策消除了边患。③三河道: 在“三河” 的道路口。古称以黄河为基准,有河东、河内、河南之称,且皆设郡,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游 (含其支流渭河流域) 一带。六郡雄: 本指六郡一带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这一带立过战功的英雄赵充国,后受封地于今川东北南充西充一带。南充、西充本充国县解析、简化而来。④“雁山” 句: 指山西的雁门山横亘在代州的北面。“狐塞” 句: 指飞狐塞遥遥地与云中郡相连接。飞狐塞是河北境内的要塞,形势十分险峻。⑤燕然: 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鉴赏】 这是一首慷慨壮志的赠别诗。

作者在友人魏大从军时鼓励他学习先贤,立功沙场。

首联表明唐代北方边境上军情紧急,让人感觉到作者鼓励请缨杀敌而激烈跳动的脉搏,读来震撼人心。首句暗用西汉威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的典故,抒发了 “以天下为己任” 的豪情。次句又把春秋时消除了晋国北方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 “和戎” 为 “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这次出征的看法; 用英雄的同姓相比,更具说服力和鼓舞力,也表明魏大从军退戎,是御边卫国的壮举。

颔联 “三河道” 点明送别的地点。送别具体地点是在京城长安。用 “三河道” 是概指。因 《史记·货殖列传》 说: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用“六郡之雄” 的赵充国将军来鼓励魏大,意思是我与你分别于三河之中的繁华帝都,彼此心里都不免有些惆怅和依恋; 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你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语中虽有惆怅,但气概十分雄壮。

颈联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形势的险要。一个“横” 字描出了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一个“接” 字勾画出飞狐塞雄奇险峻的要塞位置。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即 “三河道”) 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关塞山隘的险峻,暗示了魏大此行环境之艰苦和责任之重大。这为尾联作了劲足的铺垫。

尾联再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西汉将军的姓名,也要在那里刻上我大唐将士,特别是你魏大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和首联遥相呼应,加深了送别之旨; 在辞义上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成功。联中典故用的是东汉车骑将军窦宪之事。他曾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直登匈奴后方的燕然山,并在山上刻石纪功而还。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激励之情。作者感情豪放激扬,语调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轰鸣,有气壮山河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