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梦李白二首》唐诗赏析,《梦李白二首》原文与注释

《杜甫·梦李白二首》唐诗赏析,《梦李白二首》原文与注释

杜 甫

之 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注释】 ①吞声:泣不成声。恻恻 (ce):惨惨不安貌。②江南:大江以南之地,包括李白系狱的浔阳 (今江西九江市) 及流放的夜郎。瘴疠 (zhangli): 南方湿热,多瘟疫。逐客:被朝廷放逐之人。③故人:指李白。明:知道。④平生魂:往日的生魂。测:推测,明白。⑤枫林青:江南夜景。《楚辞·招魂》: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魂兮归来哀江南”。关塞黑:秦陇一带多关塞,梦中李白从秦州返回江南路过秦陇关塞,时在夜间,故曰 “黑”。⑥罗网:法网。时杜甫以为李白在流放途中,故云。有羽翼:喻来往自由。⑦落月:天晓之时。颜色:指李白容貌。⑧波浪阔:喻路途艰险。蛟龙:喻欲置李白于死地的人。

【鉴赏】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于乾元元年 (758) 春天被流放夜郎 (今贵州桐梓一带)。后至巫山,在759年春夏之交,遇赦放还。此时杜甫客居秦州,只知李白流放而不知遇赦,天涯苦忆,积想成梦,表达了对友人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对那些迫害李白的恶势力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诗的开篇,即以“死别” 与“生别” 对比,极言“生别” 比 “死别” 还痛苦。因为“死别” 仅“吞声” 一哭,痛苦自了; 而“生别” 却令人“常恻恻”,久思不断。特别是友人遭人生之大不幸,被“逐客” “江南瘴疠地”,又长久无消息,相思之苦更是与日俱增。接着,写梦忆李白。但诗人不说自己作梦,而是说李白明白 “我” 对他的“长相忆”,主动入梦。这种逆转写法,更衬托出他们二人知之甚深,友谊笃厚。“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写诗人梦中恍惚之感: 你在流放之中,怎么有了 “羽翼” 来到我身边呢?“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莫非你真的死了,眼前的你不是生者之魂! 唉,真是路远难测啊! 先写见面之喜,转而生疑,疑而生深深的忧虑和恐惧,逼真地展现了诗人的梦幻心理,同时折射出对李白的无限思虑!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写诗人梦中对李白的关切: 你来时要穿越南方青葱的千里枫林,归去时又要跨越黑沉沉的万里关塞,真是难得你的一片深情啊!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残月满屋,诗人梦醒,仍觉李白憔悴容颜依在。“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写诗人对李白的告诫与祝愿: 长江水深浪阔,中多蛟龙,但愿李白的魂能安然归去,不要被蛟龙攫去。这里喻李白不要再被恶人残害。

这首诗先叙梦前李白的流放; 次叙梦中相见,忽疑其是,忽疑其非,紧扣“梦” 字,扑朔迷离; 再写梦后的叮嘱,情深意切,至情至义,感人肺腑。



之 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①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②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③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①浮云:飘荡无定之云。游子:指李白。②告归:辞别。局促:不安貌,形容不愿遽然离去。苦道:再三表示。③冠盖:冠冕和车盖,指代达官贵人。京华:京都,京城。斯人:此人,指李白。④网恢恢:法网,宽大貌。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说天道无边(宽大),作恶者必受惩,无人能逃脱。累:同“缧”,被大绳捆绑。

【鉴赏】 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 (李白) 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 中有: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由此引出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的 “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

“告归” 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 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 “来一趟多么不易啊! 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 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 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 “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 第三四句是李白 “恐失坠” 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 第五六句写他“出门” 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

“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 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 “将老” 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 这哪里有 “天网恢恢” 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 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 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 “死别” 发端,此诗以 “身后” 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 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 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 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古今多见文人相倾。读李杜,当觉愧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