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在黄州东南,今为湖北浠水县。此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东坡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贬所已逾两年,心境比较平静安定了。他想在黄州附近买些田地,“便为齐安(黄州)民”作耦耕久住之计。这次到蕲水就是为买田而来的。《东坡志林·游沙湖》详细记述了此次蕲水之行,让我们了解这词的写作背景: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廓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歌云……是日剧饮而归。”
词的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景色,有如“娟娟群松,下有漪流”般的清奇。首句“山下兰芽短浸溪”,即因兰溪之名写漪流岸边的丛兰,兰芽初发虽尚短,却是浸溪而长,充满着勃勃生机,还随风散发出细细清香。次句“松间沙路净无泥”,写漫步溪边,感受到雨后空气的清新,松间沙路的洁净,令人神清气爽。此句从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句化出,易“润”为“净”,别有一番清奇境界。末句“萧萧暮雨子规啼”,以暮雨之后杜鹃的哀鸣来衬托凄清寂静的环境气氛,既补足了“松间沙路净无泥”的原因,又景中见情,表露出作者贬官黄州寂寞悲凉的心情。
然而苏轼毕竟是一位很通达的人,他明白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矛盾变化之中,因而对个人的升沉、进退、穷通、得失都抱乐观态度,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当他看到兰溪之水向西流时,就想到在人生境遇中也可能出现新的情况,于是产生了新的希望。于是下片即景抒怀,情调由抑而扬,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浩歌。此句化用白居易《醉歌》: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授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已失,人生易老,调子比较低沉;苏词反其意而用之,谓不必徒然自伤白发,悲叹衰老,因“老尽世人非我独”( 《与宗同年饮》),且“失于彼,得于此”,只要精神乐观,虽白发已生,仍可焕发青春,又何必叹老嗟卑,无谓忧虑呢?苏轼的通达乐观思想通常是以佛老哲学为基础,而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从生活中汲取的哲理,似乎更高一着,具有激动意志、振奋人心的积极意义,因而更觉难能可贵。
东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云: “谁道人生难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
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觉不凡。(先著《词洁》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