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词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敦煌曲子词,以其丰富广泛的题材内容,和质朴清新的民间风调,令人注目。它还因提供了早期词史的发展面貌,而弥足珍贵。
此词写思妇的痴情,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含蓄深沉而又言简意赅地写了这位女子思念恋人的心灵历程。“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写这位思妇在月明之夜,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天上美好的明月,银光熠熠,优美无比,通过“遥望”,女子触景生情,自然地流露了兴奋陶醉的心情。可是,“夜久更阑风渐紧”,又将这位思妇带入心灵的第二历程。从晚间等到深夜,从深夜待至更阑(五更已尽,天将黎明),却始终不见男子的踪影。痴情的思妇一人伫立月下,徘徊俯仰,心神愈来愈觉不能宁静。加之冷风渐紧,寒气袭人,朗月清辉,又被云团遮掩,这位等待了通宵的女子不禁由满怀期待而走向痛苦失望,不由自主地怀疑起自己的心上人是不是变了心,成了“负心人”。这复杂微妙的心曲,完全以时间和空间的景象变换,以鲜明的形象画面和象征手法曲折地体现出来,以景寓情,有着丰富的潜台词。
接着,痴情女思绪奔腾,爱恨交织,进入了心灵的第三历程。“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这两句呼告,内涵丰满,意味无穷。由爱而怨,由怨而恨。怨负心人没有如约前来,害得自身孤零零彻夜等待;恨负心人背叛了旦旦誓言,抛弃自己而另寻新欢。她热切地企望渐紧的清风快吹走月边的浮云,让明月的光辉照见负心人的一言一行,送去自己的怨恨,使他自惭形秽,受到良心的谴责!作者运用呼告手法和口语化的语言,入情入理地表达了思妇的怨愤心情。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着色相,不落言筌也。”这首早期民间词,即达到了“平淡入妙”的境界。
从格式看,中唐后《望江南》单调词均为二十七字,这首词却多出一个“似”字,可见半定型时期的早期词是可有衬字的。在这方面,初期词与前代的乐府及后代的曲是一致的,可充分证明词是与音乐密切结合的歌词体制,为我们研究词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例证。
这首词在敦煌卷子中书于孔衍《春秋后语》残卷背面。《春秋后语》写于懿宗咸通年间(861—873),此词书写年代可能与之差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