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器近·袁去华》原文与赏析

袁去华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

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

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彩笺无数。去却寒暄,到了浑无定据。断肠落日千山暮。

袁去华作词喜欢自度新曲,此词系截取宋教坊《剑器曲》中一段为之。词分上中下三片,“上中两片,字句声韵皆同,是亦双拽头也”(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触景感兴,抒发了一位闺中女子对远行恋人思念之情。词笔迂回,极尽动静映衬、曲折流动之美。

谢榛《四溟诗话》云: “全篇工致而不流动,则神气索然。”此词神气情韵也恰恰在时空和情绪的流动之中,产生了强烈的美学效应。从整体上观照,词的情绪和意脉是随着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转移层层推进的。上片写庭院春夜之景: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春天的夜间,下起了霏霏细雨,全仗着东风,才把突然袭来的“夜来雨”吹停息了。“吹住”二字甚为传神,可见东风止雨时间之短促,抒情主人公的怨雨之心已初露端倪。“春雨断送春归去”(宋话本《碾玉观音》),怨春雨却原来是担心“春归去”,现在雨已停息,盛开的海棠花鲜艳夺目,留下点缀春天。惜春之情跃出心扉。

中片写庭院春晨之景: “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一个“悄”字,点明了雨后庭院的寂寞凄清。按理说,春雨后庭院中海棠妖娆,正显示一派生机,而抒情主人公以我观物,移情于庭院景物,景物皆染上主观感情色彩。读者可以从“悄”字中窥探出其孤寂的处境。百无聊赖中细细听去,却有“莺啼燕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愈觉庭院“悄”然沉寂,直感到莺燕啁啾,与人一样充满愁绪,岂不也在倾诉着怕春归去的心曲?鸟儿的声声啼叫,与主人公的心声相和相合,外景与内情融合无间,渲染出一片凄清氛围,伤春之情,跃然纸上。“怕春去”一语,表现情绪由暗而明,率真之意源乎天然。

下片所写时间是由清晨到中午,空间是由庭院转向室内,直接表露出相思人的心迹。先从室外景过渡到室内景: “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室外是佳树繁茂,翠阴浓密,刚到中午,庭院被掩映在阴翳之下,显得幽暗凄寂。室内是重重竹帘未卷,主人公慵睡刚起,伤春之情仍然缠绕心头,自感寂寞难解,透过重帘只见风中柳絮在飘零聚散。随着时空的转移,景物由静而动,情感迂回推进,由惜春而伤春。往下则剖明心迹,点穿愁绪端由主人公的怀人之思引起,并由庭户延向远地。她独自一人,只是暗暗地流着清泪,托悠悠流水,把一腔相思转告浪迹四方的“故人”,只因思苦悲深,人已憔悴。读者可以悟出,她之惜春、伤春,原是哀叹青春易逝,光阴难驻。“彩笺”三句,顺着这一层意思,从思远之情进一步写到盼归之心。恋人曾从远方寄来许多书信,每一封信都问寒问暖,但到底什么时候归来,仍然没有数。女主人公神思飞越,贯穿了今昔时间,沟通了内外空间,着眼点由感春到怀人,并从思恋发展到急切盼归,情感的主旋律则是一个“愁”字,这是符合人的情感逻辑的。结句写春日之暮,以景结情,时空尤显迥远: “断肠落日千山暮。”落日西沉,迷离惝恍,远远近近的山峦笼罩在凄黯的暮色之中,此时此景,思念远人,更叫人愁肠百转,寸寸欲断。这首词由眼前之景驰想远方恋人,伤春愁绪与怀人情愫相和相应;又由念远思盼臆想千山之暮,孤凄心境与自然景色相激荡,个中情味探寻不尽,而时空的转换和推换,则凸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节奏,极富“流美”之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