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宋·王禹偁》原文与赏析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因遭谤而从汴京贬任商州团练副使期间,写过不少写景抒情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诗以“村行”为题目,但大部分篇幅描写的却是山野景色。

首联两句以“菊”点明时令,以“黄”显示景色,以“山径”写出行踪。“菊”而“初黄”,当是早秋。诗人骑马闲行山中,沿途黄菊夹道,一派秋色。山道曲折,马蹄踏香,渐入佳境,骑马人为山景所迷,放缰松勒,任凭坐骑随意行走。“野兴长”,指由山野景物而引起的勃勃兴致,这是“信马”的根由。“悠悠”二字,一笔两用,既写马之悠闲从容,又写人之怡然自得,神形兼备,极富于动感,且渲染出一种氛围。

颔联两句,先写所闻,后写所见。“晚籁”二字交代了时间,与下句的“斜阳”相合,同时紧扣“有声”,写出人物的听觉感受。“籁”即天籁,指自然界各种音响。暮色苍茫,秋风习习,诗人信马悠悠,但闻泉流谷底,风汇岩穴,叶动林梢,鸟归树巢……众声呼应,交织成和谐悦耳的大自然鸣奏曲,回荡于远近沟壑之中。山中傍晚,胜景叠来,又见几座山峰默默地伫立在落日里。“数峰无语”用的是拟人化手法以烘托山野的幽静深邃,在写夕晖映照山峰之时,也给景物抹上了感情色彩。峰虽“无语”,人亦忘言,两相对视,脉脉含情。作者视大自然为知己,物境与心境相融,遂使画面生动传神,熠熠生辉。此联修辞精巧,对仗工整,宛若天成。“万壑”与“数峰”构成了多与少的数量对比,暗与明的色调反差,下与上的空间转换,俯与仰的视角变化。而“晚籁”与“斜阳”则声色交替,静动相衬,景情俱备,耳目并赏,可谓形象鲜明,意境高远。

如果说颔联从远景角度侧重描绘秋山风光,那么颈联则用特写镜头,选取最具物候特征的棠梨、荞麦,着力表现丰收在望的秋野景色。棠梨即杜梨,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果实小而味酸,中原山区野生较多。荞麦则是一年生草本,种子可磨粉食用,北方农村栽培甚广。这两句,有木有草,有叶有花,有落有开,有红有白,有色有香,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图。前写野,后写田,又富有层次感。而“荞麦花开白雪香”一句,在写景的同时,也交代出马行山野,已近村庄的行踪,为诗的末句作了过渡。

山野美景,赏心悦目,令人宠辱皆忘。骑马人诗兴大发,且吟且行,但戛然而止。“何事吟余忽惆怅?”情绪陡转,由欢愉跌为愁闷。着一“忽”字,更显得急猝、突兀。尾联二句,先以自问造成悬念,后以自答道出原委。原来这异乡村边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都使人想起家乡的风物。作者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去国怀归之情。而读者亦可以想见诗人由信马悠悠、喜色满面一变为勒马沉思、蹙额锁眉的神态表情。至此,“村行”的题旨得以显示,而作者因贬谪商州而萦绕心头的愁绪也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王国维《人间词话》)如果用这条标准衡量王禹偁的诗作,那么《村行》则是当之无愧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