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轴》题画诗赏析

郑燮

信手拈来都是竹,乱叶交枝戛寒玉

却笑洋州文太守,早向从前构成局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注释】

①戛:轻轻敲打。②文太守:指北宋画家文同,曾官洋州知州。③“早向”句: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评说】

本诗选自容庚《伏庐书画录》,又见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板桥集外诗文·题画》。

晁补之言“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道出了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命题:“意在笔先。”所以苏东坡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而郑板桥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对文同“早向从前构成局”的观点有所保留。

“自然之竹”在客观世界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即是,枝繁叶茂。要把这些“自然之竹”变为“笔下之竹”,中间就必须有一个从认识到表现的艺术创作过程。首先,画家要通过视觉,把“自然之竹”反映在脑际中,成为“眼中之竹”。至于“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郑板桥《题画竹》),而是经过思维,对眼中竹子的印象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成一个个比较成熟的意象。由于画家“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胸中之竹多达十万,但要最终把它转化成艺术品(“手中之竹”),还少不了熟练的笔墨技巧。在这一环节中,兴到神会,“一时飞作淋漓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天地,那么“落笔倏作变相”,“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这样的作品比起洋州文太守的“成局”之作,更具魅力,甚至可以“为凤为龙上九天”。则“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以上均录自板桥《题画竹》)。在此基础上,郑板桥提出了“胸无成竹”的理论,对“胸有成竹”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和补充,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