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梦英大师》题画诗赏析

王著

到处闻人乞篆踪,学来年久有深功。

墨池阔类湘江水,笔冢高齐太华峰。

金锡罢飞新解虎,铁盂收掌旧降龙。

知师吟恋烟村景,不肯回头望九重。

王著(928—969),字成象,单州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幼能属文,性豁达。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后周翰林学士,入宋卒。这是他赠给梦英的咏书诗。

梦英,宋初僧人。号卧云叟,衡州(今湖南衡阳)人。与郭忠恕同时习篆,皆宗李阳冰。正书出自欧阳询《皇甫君碑》,又学柳公权而骨力较弱。有所书《偏旁字源》。朱长文《墨池编》言其“效十八体书,尤工玉箸(篆)。尝至大梁,太宗召之帘前,锡紫服,去游终南山”。赵崡《石墨镌华》认为: “英公书正书第一,篆次之,分隶又次之。”平心而论,梦英还是以篆书名闻当世。

王著诗首联写道,到处听说人们向梦英乞求篆书手迹;其篆书之所以如此受人欢迎,是由于他学书年久日深,功力到家。接着,次联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具体描述其学书的苦功。“墨池阔类湘江水”,用汉代大书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典故。其实,池水尽墨已带有夸张性质,但在王著笔下又予以进一步强化:墨池既阔又长,如同浩渺的湘江之水,这就不是张芝的墨池所能比拟的了。 “笔冢高齐太华峰”,用智永、怀素退笔成冢的典故,参见杨凝式《题怀素酒狂帖后》、王文治《论书绝句》二诗赏析。然而梦英勤苦习书所退下的秃笔,已不是堆成如同坟墓的笔冢,而是堆积如山,高度竟与太华峰相齐了。次联两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对比鲜明,墨池极言其阔,笔冢极言其高,一水一山对比成趣,其高度的夸饰令人生惊奇感,然而这又是建立在反映生活真实——“学来年久有深功”的基础上的,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三联二句,由梦英的书艺“深功”进而写其佛法的“深功”。上句为“金锡罢飞新解虎”。锡,僧人所用锡杖的简称。锡杖为梵文的意译,亦译“声杖”、 “鸣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原为僧人乞食时振环作响,以代扣门,是比丘常持的十八物之一。后世因称游行僧曰“飞锡”、 “巡锡”;称安住僧曰“挂锡”、 “驻锡”。金锡罢飞,言金属制作的锡杖不“飞”了,也就是暂止游行了,这时正是刚刚伏虎之时。这一咏赞,典出《续高僧传》:僧稠“闻两虎交斗, 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下句为“铁盂收掌旧降龙。”盂,钵盂,僧徒食器。句意为铁制的钵盂收起来了,这一法宝过去曾经使神龙降伏。此意典出《梁高僧传》:涉公“能以秘咒咒下神龙”。这一联两句是说,梦英佛法无边,有降龙伏虎的神力。当然,三联和次联一样,是用高度夸张的手法来描颂的,而且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它使人们体悟到“书”与“禅”的某种联系。

像梦英这样的大师、高僧,当然不会向往繁华的红尘,所以末联说,他只可能是留恋山林烟村的景色;虽然皇上召见,赐以紫服,他也不可能回头恋恋不舍地看一看至尊的宫廷。九重,旧指帝王所居之处。 《楚辞·九辩》: “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得以九重。”

王著这首论书,具有夸饰之美和神话之奇,极写梦英不但精研书法,而且精通佛法,在他身上体现了“书”与“禅”的统一。要论这首诗对学书者的启迪,那么可以说,一是应坚持勤学苦练,二是应不汲汲于名利——二者正是学艺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