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上幽人图》题画诗赏析

元好问

秋风谡谡松树枝,仙人骨轻云一丝。

不饮不食玉雪姿,竹宫月夕频望祠。

竟不下视斋房芝,人间女手乃得之。

眼中扰扰昨暮儿,画图独在羲皇时,

予怀渺兮幽林思。

元好问(1190—1257),金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兴定五年进士及第,历仕镇平、内乡、南阳县令,除左司都事,转左司员外郎。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盛望。诗词风格壮逸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殊感苍凉之至。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对雕琢,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有《遗山集》传世。

这是元好问为女画家曹仲婉所作的题画诗。本诗自注:“宋宗妇曹夫人仲婉所画,上有曹道冲题诗。”据《宣和画谱》、《图绘宝鉴》记载,曹仲婉,工诗善画,所画丹青无优柔软媚之态,均得之于江湖山川之胜概,有人品评她的《桃溪蓼岸图》说: “咏雪才华称独秀,回纹机杼更谁知。如何鸾凤鸳鸯手,画得桃溪蓼岸图。”由此知名于世。

诗从题面上“松”和“幽人”发端,先写画面的人与物:“秋风谡谡松树枝,仙人骨轻云一丝。”谡谡(ji), 风声。古人认为凡人骨重,仙人骨轻,王建《题东华观诗》: “黄衣仙骨轻”。画面上的松树仿佛随风摇曳着,发出谡谡的秋声,仙人身轻,如一缕游云。声音与物体之轻重,在绘画上是难以表现的,女画家曹仲婉借助一刹那间的物态和景象,也就是松树枝摆动这个一刹那间的一面观,传达出松声谡谡的音响效果。她又借助一丝云的具象,表现仙人骨轻的意象。画面上的人和物,一经元好问题画诗的映发,就更为生动鲜明。 “不饮不食”两句,接着写仙人。仙人不饮水不食人间烟火,姿貌玉洁冰清, 《庄子·逍遥游》曾经描写过这样的仙人形象: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画面松上仙人作远望的状态,似乎在观看神光, “竹宫月夕频望祠”,这是用了《汉书·礼乐志》的故事,汉代,每年正月上辛之日,在甘泉宫圜丘进行祠祷,天子坐在竹宫里,一旦看到天上如流星般的神光出现在祠坛上,就要远望礼拜。本诗借以形容松上仙人的神态。

诗的后半部分,由画面转写画家以及观画感受。 “竟不下视”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竟不下视斋房芝”,承上句,仙人不饮不食,凝望远处,竟然没有看到下边的灵芝。 “斋房芝”,生于甘泉宫斋房中的灵芝,见《汉书·礼乐志》: “元封二年,芝生甘泉斋房作。”灵芝,仙人食用,司马相如《大人赋》:“噍咀芝英。” “人间女手乃得之”,启下句,写女画家画出《松上幽人图》,画出灵芝,只一句便落到诗题上。最后三句,分写画家的构思和诗人的观感。 “眼中扰扰昨暮儿,画图独在羲皇时。”尽管画家眼前都是些纷纷扰扰、幼稚无知的俗子,但是她却在图画中独写太古时代的羲皇上人,含有屈原的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意。这两句,诗人称颂女画家曹仲婉构思独特,画意高妙。昨暮儿,初生的婴儿,喻人的幼稚无知,语出《隋书·苏威传》。正因为画家措意高古,画境清峻,顿使观画者(包含诗人在内)生出“予怀渺兮幽林思”之想,兴起敬重、仰慕幽人的心怀,感发常居幽林的情思。 “予怀渺”,用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诗人以此表达仰慕、企望高人奇士的迫切心愿。

这首题画诗并不长,然而它音节优美,笔有神力,拓开收转,得手应心,高远的神韵,灵动的气势,绵长的情思,蟠屈于小中,真像尺幅具有千里之势的绘画艺术作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