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常《宣示》成乌有, 《季直》唐临楷法淳。
海岳阅书无魏迹,石田汲古聚斯珍。
张丑(1577—1643),明书画鉴赏家。初名德谦,字青父,号米庵,昆山(今属江苏)人。因家有四世收藏,故精于鉴赏。著有《清河书画舫》、 《真迹日录》等多种。 《米庵鉴古百一诗》收其题咏古代法书名画绝句八十一首,再加《米庵题壁绝句二十首》,共一百零一首,故名。
这首论书诗是专论钟繇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荐季直表》的。
钟繇(151—230),三国魏大臣,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东汉末为黄门侍郎。魏明帝时迁为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形成由隶入楷的新貌,历来评价甚高,与王羲之并提,称“钟、王”。
“元常《宣示》成乌有”。 《宣示表》,著名小楷法帖,正本为十八行。原为钟繇所书,真迹早佚。南朝齐书法批评家王僧虔《论书》写道:
亡高祖丞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繇)、卫(瓘),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入棺。
可见《宣示表》在西晋已极宝贵,以至王导在战乱中还随身携带,与晋室一同渡江。后传至王修(敬仁),殉葬入棺,其命运有似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至于今日所见,据唐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载,为王羲之临本。当然,它无疑保留了钟书的一些特点,如字形带扁,点画朴茂,略存隶意。刻本始见于《淳化阁帖》,历代法帖辗转摹刻,诸本以“半闲堂本”最为精善,但毕竟不是真迹,所以说《宣示表》已成为“乌有” (即“没有”)了。
“《季直》唐临楷法淳”。 《季直》,即《荐季直表》,钟繇小楷,十九行,末署“黄初二年(222)八月司徒东武亭侯钟繇表”。据载,原本在元代至元间,陆行直以高价购买收藏,赞为“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明代中叶,为沈石田所得;旋归华夏,并刻入华氏《真赏斋帖》。至清代,又进入内府, 《三希堂法帖》以此冠首,移作十一行。清人孙承泽认为此帖系伪作,王澍则以唐宋未闻为疑。其实宋人已有刻本,此帖“民”字缺笔,似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则当为唐人所临。张丑不愧为明代著名书画鉴赏家,他早就提出了“《季直》唐临楷法淳”。但是,此表又典型地体现了钟书笔法淳劲,古雅有余,大巧若拙,容貌若愚的艺术特色,故仍应给予极高的评价。马宗霍《书林藻鉴》载袁泰语: “元常《荐季直表》,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非若后人妍媚纤巧之态也。”张丑在诗中用“笔法淳”来概括唐临钟繇《荐季直表》,是颇为中肯的。
“海岳阅书无魏迹”。海岳,即米芾。作为著名的书画鉴赏家,米芾曾被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特许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自己收藏、过目的法书名画也极为丰饶,故而见多识广,善于鉴别。他在《书史》中说: “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这也就是说,三国时魏的书法真迹,在宋代已无存,当然钟繇也没有真迹流传下来。
“石田汲古聚斯珍”。石田,即明书画家沈周,生平见沈周《桃源图》一诗赏析。汲,取水于井,这里用其比喻义。 汲古,谓收藏古代书画文物。斯,这。整句意为,沈周酷好“汲古”,收聚了唐人所临钟繇的《荐季直表》这一艺术珍品。
张丑这首关于钟繇的论书诗,写得重点突出,语言凝练,并把鉴定和品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表现了他出色的鉴赏眼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