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螺山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7公里,采石镇西南,原名牛渚山、采石山。海拔131米,周约15华里。西临长江,南北临锁溪河(古名牛渚河)。因满山松翠欲滴,形似蜗牛,卧于江畔,宛如“翠螺出大江”,故称翠螺山。与荷包山、宝积山、西山、望夫门、马鞍山等山峦,一脉相连。其中尤以翠螺山葱葱郁郁,风光瑰丽,奇秀可爱。据说明朝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酷爱此处山水,命人遍植树木,以隐巉岩。建国后,扩大了植树造林面积,栽培了许多不同品种的名贵树木和奇花异草。翠螺山山姿奇秀,各处景色迥异。西边突兀江流的崖壁为著名的采石矶,东北临江低洼处叫西大洼,东边山脊称蜗牛尾。南面山麓,林木郁茂,亭阁隐幽,名胜古迹皆集于此。有太白楼、联璧台、三元洞等,名种景点,错落有致,相得益彰,谐和成趣。翠螺山顶,昔有三台阁,今存遗址。登临山巅,放眼四方,顿觉江天辽阔,心胸开朗。只见长江似练,绿洲如毯,田畴无垠。古城当涂、和县历历在目;马鞍山市九峰竞秀,湖泊如镜,数十里钢城一览无遗。
〔古诗文赏析〕 牛 渚 矶 唐·李白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濮问,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据《江南通志》记载,牛渚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矶,曰牛渚矶,与采石矶相属,亦名燃犀浦,相传晋温峤燃犀照水族于此。又据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二《夜泊牛渚怀古》下注,牛渚山北谓之采石。这与南宋陆游《入蜀记》的说法:“采石,一名牛渚”有不一致的地方,当以《江南通志》及王琦注为据。李白诗中的牛渚矶便是紧扣这一特定地理位置而言的,用典也未超出“燃犀浦”传说的范围。
诗的开头便从大处落墨,从整体上写牛渚矶的山川形势;斧削般的崖壁直逼浩荡的大江,与牛渚山峰遥相呼应。这是自江面向上仰观之景。接着,诗人把镜头拉回眼前,以特写镜头写水面景象,突出水流与乱石的关系。水波因乱石而回旋,自成波浪。诗人凝神而望。若有所思,但惊江岸万木争荣竞秀,却无法猜度当水怪的模样,是怅惘还是缅怀,是失意还是希望,也许只有从诗人对东晋名将温峤的追怀中,从诗人现实的忧心中去估计了。这江山胜迹,因温峤而成名,前人的丰功伟绩,与江山并存,而今诗人空临形胜之地,却无法与前人比肩继踵,壮志难酬,只有徘徊江面扁舟之上,直至夜间听猿啼断肠,借酒浇愁。沉醉山水之间,如此而已。后四句以抒情为主,写出诗人颠沛流离的忧愁情怀,真切地表达出诗人由景及情、触景生情的内心活动过程。
唐代诗人贾岛有《牛渚》诗云:“巨川汇牛渚,下有渊灵宅。绝壁俯层岩,回波自撞击。不 见燃犀人,空忆骑鲸客。泊舟陟危亭,蛾眉望中碧。”此诗有较多模仿李白诗的痕迹,却不及李白诗的含蓄空灵。李白诗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景情的有机融合,既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又能结合传说写出自然景物的社会内涵,并能把胸中忧愤以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以多重艺术享受。李白诗,浑融完整,一气呵成,而贾岛诗的尾联则有蛇足之嫌。
(周家群)
〔民间文学〕 翠螺山又叫牛渚山 ,说起牛渚山,还有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在三元洞西南面的悬崖之下,有一个天然洞穴。洞口衔接江水,终日吞波吐浪,声似丝竹。一日,有一名叫赵成的壮年汉子,在江中打鱼。从太阳升起到太阳偏西,只打到一些小鱼,赵成非常懊恼,正欲收网回村,忽然,他看见洞口好象有条大鱼向洞内游去。赵成喜出望外,就钻进洞内准备捉鱼。他摸爬了一 阵,突然发现洞内有一条金光闪闪的小牛犊正在酣睡,他吓得魂不附体,慌忙爬出洞来。
赵成一口气跑回村子,把这些一五一十地说给邻居们听。这消息一下子就传到了财主刘万财那里。刘万财虽然家藏万贯,良田千亩,但他一心一意还想发更大的财。他听说翠螺山崖石下有金牛,就想占为已有。
当天夜间,刘万财带着两名长工,打着火把,带着绳子,乘船来到洞口。这洞深不可测,阴森可怖。刘万财逼着长工往前摸。摸着摸着,眼前突然一亮,一头金光闪闪的牛犊正睡在一个台墩上。这下,可乐坏了刘万财,他不顾一切地往前冲。不料,双脚被一块石头绊了跤,“轰隆” 一声,重重地摔在地上。这一声响,却惊醒了熟睡的金牛,它睁开了两个铜锣般的大眼睛,射出两道金色光柱。长工见状,拔腿就往回跑。刘万财还没爬起来,金牛又怪叫一声,整个山洞仿佛就要崩塌,石块纷纷坠落。刘万财吓得屁滚尿流,连忙跌跌撞撞地往外爬。第二天,刘万财就一命呜呼了。
原来这山洞通洞庭湖龙王的宫殿,这金牛是龙王的坐骑。金牛在洞里整整睡了1000年,从未出过洞,打被刘万财惊醒后,夜间就时常奔出洞来了。村里一些胆子大的人,三五成群在夜间登矶窥视,能经常看到一个闪闪发光的牛状怪物,从洞内奔出,忽儿嬉戏江面,忽儿跳跃崖间。从此,此洞便被称为“金牛洞”,洞前一块露出水面的石块,就叫做金牛柱。翠螺山也称为“牛渚山”了。
(匡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