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过云阳谒张桓侯庙赋张将军一首》原文与赏析

刘瑞《过云阳谒张桓侯庙赋张将军一首》原文与赏析

刘瑞

张将军,万人敌,炎精无光痛摧臆。

扶汉胄,走荆益,瞋目横矛据水断桥声霹雳。

朋友分,昆季情,君臣大义昭日星。呜呼成败忽千古,遗貌凛凛犹如生。

君不见曹瞒未灭吴权在,将军之恨高于山,深似海。

张桓侯庙,即张飞庙,先主曾追谥张飞为桓侯,故称。庙址位于今四川省云阳县凤山下。据载: 刘备命张飞伐吴,因关羽父子被吴杀害,张悲痛万分,下令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征伐,末将范疆、张达要求宽限时日,被张飞缚于树上,各鞭五十。范疆、张达于夜趁张飞醉酒,割其首级投奔东吴。蜀兴师问罪,东吴只归还其首级媾和,旅瘗葬其于云阳,因此有“张飞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说。后人为了纪念他,立庙塑像于此。

张飞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描写他的文学作品甚多,此是作者过其庙,有感于他的英雄气概而作,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张将军、万人敌”,张飞官至车骑将军,当时魏国谋臣程昱等人称之为“万人之敌”。本文一开端便以6个字提纲挈领描绘他为英勇善战、威猛无比,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英雄,真是起句突兀,气势凛然,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

下面两句是写他的英雄行为。“炎精无光痛摧臆”,写他因为汉室的衰微而痛摧胸臆。接下去写他的行为是:“扶汉胄、走荆益,瞋目横矛据水断桥声霹雳。”为了恢复汉室,他竭力保护汉室的后裔——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他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奔走于荆州益州之间。“瞋目横矛”句出自 《三国志·张传》中“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 ‘身是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本文只用7个字,高度概括描写张飞这一生中最光彩、最具有个性的事迹,可以说是“绘声绘色”。“瞋目横矛据水断桥”是状其形,写他鼓起大眼,手持丈八蛇矛,站立于长阪坡桥头,何等威武雄壮;“声霹雳”是绘其声,写他一声怒吼,如中天惊雷,似有山崩地裂之势,当时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倒于马下,曹军心惊胆颤,弃甲丢盔,望风披靡。诗中张飞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栩栩如生。

“朋友分,昆季情,君臣大义昭日星”描写他深明大义,对朋友讲义气,对兄弟讲情分,他和刘备、关羽虽是结义兄弟,但“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他们不但是结义兄弟,而且还是君臣关系,他都严格恪守。他的心地光明磊落,灿若星辰。

下面两句,笔锋陡转,咏古叹今,抒发感慨,含意有两层: 其一,“呜呼成败忽千古,遗貌凛凛犹如生”。尽管悠远的历史,无论是成败兴亡,已经匆匆过去了,可是,张将军的遗貌却凛然如生。“忽”字,写其岁月流逝之迅速。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不以成败论英雄。汉室虽亡,张将军虽然被害,而张飞作为历史人物,其赫赫英名却与山河同在,永留人间。其二,最后“君不见曹瞒未灭吴权在,将军之恨高于山,深似海”一句,所抒发的是作者,也是后人的痛挽之情,张飞一生立志要灭曹、平吴、兴汉,可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他死时,却依然是“曹瞒未灭吴权在”,他是以骁勇见称天下的名将,偏偏为之奋斗一生的宏愿却未能实现就不幸弃世,他的遗恨又岂止是“高如山”、“深似海”啊! 这两层诗意,连起来体味,益显其妙,张飞虽是声震天下,名扬古今,与日月同辉的人物,却是抱着终身的深深遗恨而告别人世的。历史有时就是这么不公平,众人瞩望的忠良,却偏偏难以遂愿,而人人痛恨的奸雄却常常得志。从这点看,张飞所留在世上的不仅是他以及他忠于的王朝的遗恨,应该说也是一切善良的人们的深深遗恨。

这是一首写人物的古体诗。属叙事体,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张飞一生中最著名的当阳一役中的英勇行为和对他与刘、关结义的忠贞不渝的美好品德来完成他的“万人敌”形象的。“万人敌”,当指其骁勇善战,但可引申到他品德的彪炳上来理解。诗作十分精练,仅用77个字,概括和评价了一个英雄人物,而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切,足见作者之笔力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