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原文与赏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原文与赏析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本诗是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753)李白三游宣城时所作。

地处祖国东南地区的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多次吸引了诗人的游踪。开头两句,就登临高处的开阔视野取景,写诗人对秋日黄昏江城的总体印象,绘出了旷远、绚丽的宣城晚晴图。由于诗人站在楼的高处,放眼远眺,眼前秋阳夕照、晴空万里的感受是那样鲜明、强烈,他仿佛置身于一幅意境深远的古画之中,“杳然如在丹青里!” (李白《当涂赵少府粉图山水歌》) 这是从大处落墨的手笔,为中间两联工笔描绘勾勒了清晰的背景。

如果说开头两句是全局式地展现画面,则以下四句就是引导读者深味“画”中浓郁点缀和精妙刻画之处。“两水”、“双桥”两句意谓,环绕宣城县城的宛溪和句溪澄澈如镜,在夕阳的映照下,横跨宛溪的双桥有如彩虹从天而落。这是按秋令和傍晚的特点,从登楼远望的角度看眼前景物: 傍晚,夕晖侧映染照,水光更见明亮,所以说二水宛如两片明镜夹依江城; 水上双桥,光彩陆离,直如天上彩虹降落人间。“夹”、“落”二字,将流水依城的动态,桥如天上飞来的气势充分展现出来,使景物尽具生气,明丽绚烂,光彩夺目,似可扪触。诗人在秋色中陶醉的心情不言而喻。

五、六两句:“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在诗人眼中,秋日寒烟,使桔柚带有寒意; 秋意深沉,使梧桐显得更加衰老。诗人对眼前景物的表现,已从形象地再现深入到对物情的细致体察。时值深秋,江南桔柚成实,丹翠相映,本来极富生机,但在黄昏前后人户烟霭的淡淡笼罩之下,又显得压抑,所以说桔柚也感到秋气侵袭的寒意。入秋梧桐易衰,望中漫漫秋色,桐叶或黄或落应是秋气感染而致老凋。桔柚梧桐本无知觉,诗中写它们的寒意衰老、全是诗人赋予的拟人感受,读来自觉寒气袭人,秋意萧森满怀。这两句是移情人景的杰作,融注进诗人空怀壮志而功业无成,晚景凄凉而孤独无朋的悲凉心绪。一般说来,李白在秋色中并不时常感伤,他曾以豪情逸兴歌唱秋天:“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而今,他为什么会感到孤寒、衰老和悲凉呢?这就离不开谢公楼这一特定环境对他思想感情的触动。登楼,自然忆及楼主谢脁。谢脁在36岁的盛年不但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于格律日趋严整的“永明”作家中,首屈一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他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在36岁的盛年被害而死,但在政治上、文学上均有所建树。缅怀谢脁,诗人李白不禁感伤自己蹉跎岁月,功业无成。他这次游宣城时,已进入人生暮年。抚先贤陈迹,览无语江山,老大悲伤的感情一时涌上心头,凄寒的心境中,自然感到周围的桔柚都带有“寒”意,梧桐在秋色中也像人一样衰老了!

诗末两句:“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抒发怀古幽情。这是登楼抒怀的诗人自身形象的描写,而不是抽象的怀念古人之情的抒发。这样的描绘,在感人的历史气氛中活跃着一个活生生的伟大诗人李白的形象,成为整个江城秋晚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谁念”一语,加强了诗人独立北楼的孤独感并表露他知音无觅的寂寞心绪,“临风”抒怀,见出幽思之深沉。因为,山光水态之美固然激发人很高的兴致,但诗人在游历中所接触到的人物,却很少知音,他曾苦叹:“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赠王判官时余归庐山屏风叠》) 他清醒地知道自己不为时所用的悲剧,正如他的挚友杜甫为之不平的呐喊:“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李白这位名扬四海而枯槁当年的诗人,在当时是何等寂寞啊! 因之,诗末两句也可以视作全诗的主旨所在: 在咏唱登楼所见的宣城秋色中,抒发了怀念前贤、思有建树而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吟味全诗,不仅可以品味到其思想内容的深远蕴藉,同时也可以得到丰富的艺术享受。诗中所写如“江城”、“两水”、“双桥”、“桔柚”、“梧桐”,本是常见景物,也是诗家常予捕捉的景象; 但由于诗人是紧扣着秋令、黄昏、夕照、独登、居高临下等条件,来着力表现眼前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于是便使它们染上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色彩,具有引人入丹青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文机天然,移情入景,含而不露。

本诗虽是咏秋抒怀之作,但写秋气寒而不栗,抒情怀悲而不哀,没有颓唐、绝望的情绪,这正是李白奋发、乐观胸襟的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到盛唐诗风乐观、昂扬气象的投影。例如“人烟”、“秋色”两句,虽写了“寒”、“老”的境界,然而却给人以高度的美感享受,令人深思遐想。

本诗在形式上运用了五言律诗的格式。李白由于才力过人,气魄雄放,力求摆脱近体诗格律的束缚,多从事古体、歌行体诗歌的创作。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擅长于律诗的写作,只是他即便写作律诗,也多不严守格律。然而这篇五律写得格律严整,平仄、对偶的运用自然和谐,充分表现思想感情的变化、转折,而绝无人工痕迹。例如中间四句,对仗工稳,音韵圆转流美,前一联“两水”、“双桥”之咏,言景而壮丽,展示出诗人“我觉秋兴逸”的开朗襟怀; 后一联“人烟”、“秋色”之叹,明丽中带凄寒,含蕴深沉、丰富。但都出语自然,无诘屈聱牙、晦涩难明之病。诗末抒怀古的心绪,只以一“怀”字出之,含而不露,与全诗浑融和谐的格调协为一体,给人以飘然清逸的美感。而其清词丽句中所显示的清新俊秀的风格,则见出谢朓诗风的明显影响,可以作为全面认识李白创作风格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