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二首·朱淑真》原文与赏析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天如水夜澄鲜,桂子风清懒去眠。

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

朱淑真现存的三百多首诗中,四季吟赏的诗占了绝大部分。狭窄的生活视野,特殊的个人经历,加上才情蕴藉而又多愁善感的性格,促使她更多的向内心讨生活。

从《秋夜》二首中流露出的深沉婉折的感情、委曲难明的心绪,及自然纯熟的表现手法看,当是她经历了恋爱、婚姻的挫折之后的作品。

夜深了,秋气清,诗人却毫无睡意。烛光荧荧,久而结花;烛花频剪,可知女主人公静坐时间之久。就要三更了,诗人不得不打开被上床就寝。只见满床是清凉的月色;一轮满月正悬在扶疏的梧桐枝上。……在这一组无声的特写镜头中,诗人突出了剪烛和铺床两个动作,可以想见,其中包含着女主人公复杂的心态。夜深而未眠,未眠而剪烛,剪烛而频剪,其心事难遣、百无聊赖之心情在剪烛这单一而重复的动作中透露出来了。听谯楼鼓催三更,只得起而铺床。“‘铺床’二句,又一转,浅而闲。”(《名媛诗归》)这一转,转得自然,转得闲雅,是景语,又全是情语。铺床是剪烛的后续;铺床而见满月,见月而有所思。此时的心理活动是剪烛时的继续和扩展。“梧桐月”,由月上梧桐联想而来,“凉”,写出秋月的特征,转视觉形象为触手可感的东西。“月在”句,看似重复,实则表达了诗人的复杂而微妙的心情。“缺处明”,用梧桐的缺,与明月的满形成对比,内蕴一种明月虽好,而万物常“缺”的轻微遗憾。所以《古今女史》赞叹说: “桐月咏秋,久属常径。‘缺处明’三字,他人不能道。”

第二首是第一首的补充。一首已了,意犹未尽,如骨鲠在喉,终要吐了方快。“凉天”二句,是前一首第一句的展开。“凉天如水”、“夜色澄鲜”、“桂子风清”,是“秋气清”的具体化、形象化。“懒去眠”,即“无眠”。“多谢”二句,接前首末句的意绪,点题。中国古代作品中,多以“花好月圆”象征美好团聚。范仲淹诗: “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写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民族心态。末两句语出常表:今夜月先圆了也好,否则等中秋再圆,那时月圆人不“圆”,将何以堪? 此等设想,已入痴境。“多谢”云云,更是痴语。正因其痴,才见真情。

朱淑真《秋夜闻雨》有“独宿广寒多少恨,一时分付我心头”之句,正可作为这两首诗的注脚。但此二首纯以意象出之,在感情的表达上,吞吞吐吐,欲说还休。况周颐说: “淑真之诗,词婉而意苦,委曲而难明”(《证璧集》),最能说明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