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古人对牛怀有特殊的感情。这不仅因为牛在当时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更主要的,是牛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影响和感染了人们。历代咏牛诗颇多,但以李纲《病牛》最为著称。
诗一开篇,即追述病牛过去的功绩是“耕犁千亩实千箱”。可以想见,此牛曾为主人耕垦出无数的良田,主人也因此粮粟满仓、五谷丰登。写的虽是往事,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因果意义上的必然性:正因为此牛过去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力量,所以它现在气息奄奄,成了“病牛”。另外,此句也歌颂了牛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联系下一句来看,又寄寓了诗人愤慨不平之情。
“力尽筋疲谁复伤”,紧承上句而来,正面实写这头衰老的病牛。此牛体魄健壮时,虽为人喝令,尚有人同情。而今“力尽筋疲”,虽功绩赫赫,却不为人哀怜。这头被遗弃的病牛,似在倾诉着世态的炎凉。同时,此牛的悲惨遭遇也象征着人的命运。诗人在此用一“复”字,强化了愤慨不平之情,语气沉重。
诗写“病牛”,首两句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笔锋一转,又将病牛人格化,以牛的口吻作答: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别开生面。前二句中诗人的感伤、哀怨之情也为“牛”的达观、慷慨所淡化 语调更豪迈,感情更热烈;诗的境界陡升,“牛”的形象更为突出。末句,笔致洒脱。这洒脱,主要来自句前所冠的“不辞”二字。“赢病卧残阳”,情景悲惨之极,但冠以“不辞”二字,便无丝毫颓唐消沉之感。如果说我们在读第二句时对牛尚有悲怨、同情之心的话,那么至此,我们对之便会感到肃然起敬了。
钱钟书先生谓此诗“与孔平仲《禾熟》诗中的‘老牛’貌同心异”。(《宋诗选注》)孔诗云: “老牛粗了耕耘债,齧草坡头卧夕阳。”两相比较,的确异趣。孔诗中老牛之“卧夕阳”,仅是因为“粗了耕耘债”。而李诗中的病牛“卧残阳”,为的是“众生皆得饱”,思想境界孰高孰低,是不言自明的。
此诗作于绍兴二年(1132),时李纲罢相被贬斥在武昌。在此之前,他曾做过七十七天的宰相,因力主抗金,反对投降,终为人排挤。然诗人虽遭谗毁,仍不消沉颓废。此诗正是透露了他此时的胸襟和心曲,意境高远。在艺术上,此诗以牛作象征,运用拟人手法,将牛人格化,形象生动;行笔虚实相间,回环往复;感情节奏也由沉稳而悲哀、而热烈、而洒脱,波澜起伏,极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