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
作者: 董笔正 【本书体例】
【原文】:
采采芣苢(1),薄言采之(2)。采采芣苢,薄言有之(3)。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4)。采采芣苢,薄言捋之(5)。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6)。采采芣苢,薄言襭之(7)。
【鉴赏】:
《芣苢》是古代劳动妇女在集体采集芣苢时的即兴的歌唱,生动地写出了她们采集芣苢的情景,表现了劳动中的欢乐情绪。《诗序》云:“《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这是对妇女采集芣苢的动机的解释,可供参考,但美后妃之说则不可信。
这首劳者歌其事之歌,在《诗经》中是很独特的,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这首诗“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章法极为奇变。”
“采采芣苢”的六个重句,贯穿全诗,占全诗句子的一半,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对“采采”二字的解释,是存在分歧的。郑笺为“非一辞也”,孔疏为“见其采者多也”,因此,多年来许多流行的《诗经》选注或译注本,都释为“採了又採”,视“采采”为动词。“採”的叠字。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首先,《诗经》中的“采采”一词共出现四次,都出现在“国风”中,即《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周南·芣苢》:“采采芣苢”,。《秦风·蒹葭》:“蒹葭采采”,《曹风·蜉蝣》:“采采衣服”。后二例句,在同一诗中叠咏对应的诗句是“蒹葭苍苍”、“衣裳楚楚”,“苍苍”、“楚楚”都是形容词。可见“采采”毫无疑问也是形容词,那么,依例类推,则前二例句中的“采采”自然也是形容词了。其次,《小雅·大东》:“粲粲衣服”,《〈文选〉注》引《韩诗》作“采采衣服”,可见“采采”即“粲粲”。“粲”通灿”,“粲粲”即“灿灿”,是形容光彩和色调的。这里的“采”通“彩”,是彩色、颜色、光彩之意。再次,《诗经》中的叠字,多为形容词(如“苍苍”、“悠悠”)、名词(如“燕燕””和象声词(如“关关”、“坎坎”),而动词的迭字,还不曾见到。因此,“采采”一词应为形容词,意为色彩鲜明的样子。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乙》中说:“采采,犹粲粲也。”这个解释既有《〈文选〉注》引的《韩诗》作根据,用之于上述四句又都非常通达和确切。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释“采采”为“茂盛鲜明的样子”,也是很确切的,因为色彩鲜明的植物,其生长一定是茂盛的。
《芣苢》一诗,每章都以“采采芣苢”为首句,第二句各章用了一个不同的动词,其余三字完全相同。通过六个不同的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妇女们轻快的劳动动作,准确地表现了她们采集芣苢劳动的全过程。第一、二章是对采芣苢劳动的总的概括的描述,采芣苢的妇女,三五成群地走向原野,看到亮粲粲的车前子,不禁高兴地唱起这首采芣苢歌。并动手采了起来,这是劳动的开始。第三、四章是对采芣苢的方法和动作的具体描写。那绽落满地的车前子,她们一粒一粒去拾它,那一串串饱绽的车前子穗,她们一把一把地去捋它。这是采芣苢最紧张繁忙的阶段,是劳动的高潮。第五、六章,是对盛载芣苢的方法和动作的具体描写。她们或是手提着衣襟来盛载,或是掖起衣襟来盛载。这是劳动的收尾。这首诗从开始采集写到盛载,完全是按着实际劳作的程序写的,是来自劳动生活,表现劳动生活的作品,通篇洋溢着劳动的欢快愉悦之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很突出的。首先,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不假任何雕饰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劳动妇女采芣苢的动人场面,并唤起人们的想象,创造了一种深远清新的意境,诗中有画,有很强的感染力。清人方玉润对此有一段精彩的分析:“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怀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得其妙焉。”(《诗经原始》)其次,这首诗语言极为精炼,节奏明快,音韵铿锵。诗中六个动词的运用,不但表现了语言精炼形象的特点,而且,在这首偶句押韵的诗中,六个动词又全是韵脚,因而形成了这首诗音韵铿锵,节奏明快的特点,而这种节奏是与劳动者动作的节奏相协调的。它有助于读者去体会诗的意境。闻一多先生说:“请你把诗读一遍,抓紧那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匡斋尺牍》)的确,这种节奏,可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次,复沓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诗中反映的内容只用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如果不采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唱,就会索然无味了。但这首诗用重章叠句的复沓手法,反复咏唱,不但表现了妇女采芣苢的整个劳动过程和欢快心情,而且这种具有鲜明轻快的节奏和乐调的复沓,还能不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随着反复吟咏而进入诗的优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