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示长安君》诗意|阅读答案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一个寒素的地主家庭,二十岁以前随父游历南北各地,目睹了社会现实的许多矛盾现象,宋仁宗时代考中进士以后,为地方官,曾借官谷给农民,办了许多有利于民的事情。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后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大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由于朝中保守派的反对,新政难行,王安石被迫辞职,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王安石是一个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文学家,他反对天命论,主张“权时之变”;在文学主张上,倡导为文当“有补于世”,但对于艺术形式的作用重视得不够。他的文险峭奇拔,自成一家,对宋代诗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王安石的大妹妹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的妻子,封长安县君,王安石要远离家乡,据注家判断是仁宗嘉祐五年出使辽国,临行前给妹妹留下了这首诗。诗中通过一些家常生活的描写,表现了非常真挚的情意。一、二两句概言离别与相逢,都是使人容易动情意的事,不论老少时节都是一样。三、四句是写别前聚晤,自家兄妹,送别无须排场,简单的酒菜,闪烁的灯火,更能衬托出此间的意远情深。五、六句是说过去几年湖海相隔,今日聚首之后却又要长期远别。七、八句是说别时不知何时再见,等秋雁南飞时再听我的消息吧。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寄深意于平常情景的描写,对于表现自家兄妹的天然情感,是极恰当的艺术处理。这是艺术形式的分寸感与生活情态内容的统一。诗的风格上把含蓄与自然结合在一起,因此平易却不浅白,含蓄又无做作。以最后两句为例,说的是后会日期,但不可预料,还要说得具体一些,还可以有所指望,那最恰当而又含蓄的语言,就是“寄书应见雁南征”了。如果不是这样写,直说:远托异域,生死难料,岂可预言归期?那该使自己的亲人多么难过,多么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