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萤火·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唐·杜甫

巫山秋夜萤火飞, 疏帘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 复乱檐前星宿稀。

却绕井栏添箇箇, 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 来岁如今归未归?

这一首七律,作于杜甫的晚年,旧编在大历二年(767)秋作,当是无误的,因为当时杜甫在夔州,故言“巫山秋夜”,而第二年便出峡东下了。从最后一句“来岁如今归未归”看来,出峡之志已决,正预计归期。本来杜甫在广德元年(763)便拟出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来因好友严武再任东西川节度使,便又延迟了几年。到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六岁了。垂暮之年,白发苍苍,旅川几近十年,依人作客,其心情也可知,读了这首诗,我们对诗人的处境的了解,大概会更深一层吧。

“巫山秋夜萤火飞,疏帘巧入坐人衣。”题目既是“见萤火”,自是从萤火着笔,开头便写“见”字。巫山秋夜,萤火飞舞,穿过稀疏的帘子,停留在人衣之上。“熠耀宵行”的萤火,飞到了一个孤坐的老人身上,闪着明灭可见的萤火,倒是给这幅万籁俱寂的画面上添上了一丝生机,也给孤单的老人在充分感受到暮年的萧瑟之外,产生了一线希望,引起了他的思绪。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这上一句是代萤火虫写感受。目的在于刻划诗人所处的环境气氛。从萤火虫眼中看来,这屋里琴和书都有一种冷感,因而都感到“惊”了,于是又巧穿疏帘,飞返檐前。这后一句是写诗人的主观感觉,好象这萤火虫一闪一灭的光芒把檐前稀稀落落的星儿都扰乱了似的。几经变乱的诗人,留得残生,这时已年老、体弱而多病,一种晚年的萧条的景象,使诗人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因而萤火虫所感受到的“冷”,其实全是诗人自己感受到的“冷”。凄凉,穷愁,只有琴书陪伴着他,怎不叫他感到心冷呢?由萤火虫的飞舞,看到星宿的稀少,更给诗人增添了孤独悲哀的气氛。

诗人的目光始终还是注视着小小的萤火。“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似乎萤火虫在有意无意之间,并不甘于如此落寞凄愁的境地,他要和环境抗争,尽它自己的努力。在井栏旁飞绕的火光,在井水中看来,似乎一个个地多了起来,偶而经过纷芳馥郁的花蕊旁,使花朵在夜色之下,还被萤火照耀出点点光辉。诗人这时便感慨万分,引出了下面最后二句,也是这首诗最要紧的两句来:“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这意思是说,在这青苍苍的江水边上的白发老翁满怀着愁绪来看你,明年的此刻,我回家了没有呢?原来,诗人是带着“愁”这个主观色彩来看萤火的,因此会觉得又“冷”又“稀”。而诗人为什么会“愁”呢? 他有着“明年这时候到没到家”的心事。“鸟飞返故乡兮,孤死必首丘。”对于故国的眷恋之情,在这饱经沧桑的老人身上就更显得突出了。

会写诗的人,即使是抒情诗,也很重视形象的塑造的。因为形象能给人以具体的东西,更容易感染人。这首诗也并不例外,诗人的“愁”情,是通过塑造一个白发苍苍、多灾多难、长夜孤坐,细察萤火的老人的形象来表达的。前六句,作者着意在环境气氛的渲染,借兴发端,后二句,才入正题,使读者不禁叹道:“怎一个愁字了得!”感人至深,其奥秘也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