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津渡古街》的诗词与文章

西津渡古街

位于市区西北部,又名小码头街,座落在云台山北麓的五十三坡上。街长约1000米,为宋元时古街,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里原为古渡口,因渡口位于城西7里,故六朝时又称西津渡,又因位于蒜山(即今云台山)之麓,故又名蒜山渡。唐代镇江别称金陵,故又名金陵渡。是江南北上西去的重要渡口,与扬州的扬子津渡、瓜洲渡隔江相望。唐宋以来,许多著名的人均在此留下优美的诗章。十三世纪,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从瓜洲横渡扬子江后经西津渡来镇江的。后因江流冲刷,江岸南涨北坍,干道北移,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屹立在扬子江中的金山和南岸陆地相连后,到金山游览的人们不必再乘船了,小码头街就成了人们骑着毛驴上金山的重要通道。昭关石塔位于西津渡街中央,是江南现存唯一的喇嘛塔式过街石塔,因塔基上有“昭关”二字而得名。塔高6米多。整个石塔置于一巨形石台上,下有4根石柱支撑,南北砌塞,东西可通车辆及行人。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头、十三天和塔顶。石塔东侧有券门1道、题有“同登觉路”,西侧坡道上券门3道,门上均有石额,题刻分别为“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和“层峦耸翠”。古街风貌独特,内涵丰富,保存完好。其他景点还有西津渡遗址、英国领事馆旧址(今为镇江市博物馆)、超岸寺、观音洞、救生会、待渡亭以及古茶楼、酒肆等。

〔古诗文赏析〕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诗的首句点明地点。唐时称江苏镇江为金陵,此“金陵渡”便是指镇江渡口,并非指南京。“小山楼”是金陵渡口的小楼,诗人当时寄宿于此。作者既然提笔为言,自然是情动于中。那么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呢?作者不作任何掩饰,缓缓道出:“一宿行人自可愁”。“可愁”,可以解作“当愁”,但其意要比“当愁”为轻。这是一种淡淡的,然而又是排遣不开的忧愁。

下面,作者笔锋一转,由抒情变而写景。“潮落夜江斜月里”,茫茫大江之上,寒潮初落,朦朦胧胧的天边,月已西斜。这里,写江潮和寒月用了两个动词“落”、“斜”,写出了拂晓前静寂的江上景色。但“落”字与“斜”字,都表示物体下坠的方向,这使我们隐隐地觉到一种压抑之感,让我们想起作者并没有抛开他的忧愁。月已西斜,又说明天已将晓,与上句“一宿”遥相呼应,使我们知道诗人是一夜未眠。

在这样一种沉重的氛围中,作者笔锋再转,“两三星火是瓜洲”。夜幕之中,对岸的几点灯火透过斜月朦胧的江面,虽然只是“两三星火”,但火光给人的感觉是热烈的、跳动的、向上的。它与向下的斜月、落潮、寂静的江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明、一暗,一动、一静,一升、一降。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不禁脱口而出,哪,瓜洲!这一句,冲淡了斜月落潮带给我们的压抑感,同时又扣住了“金陵渡”这一题目。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由于夜不能寐,站在渡口的小山楼上抬头眺望,越过那沉重的江面,看到对面瓜洲跳动的火光。这使他激动不已,忧愁为之一扫。如果说,有的诗全篇依赖于一句而振起,那么,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便起到了这种作用。全诗因此而成为上乘之作。

(张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