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虎丘》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苏州阊门外,原名海涌山,亦名海涌峰。据《史记》载,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三日后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宋代朱长文则认为“丘如蹲虎,以形名”。虎丘气势雄奇,景色幽绝,古人喜用“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来描绘它的特色。虎丘山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旧时评价虎丘山景有“九宜”、“三绝”之说。“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日、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独到的趣致。“三绝”即“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临郛郭,矗起原湿,旁无连续,万景都会,西连穹窿,北亘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千百年来,名人高士品题歌咏,神话传说附会渲染,遂使虎丘成为“吴中第一名胜”。苏东坡曾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虎丘不仅以山水见胜,而且庙宇宏伟,宝塔佛宫,重楼飞阁,雄峙山中的云岩禅寺,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一大丛林。清代乾隆皇帝巡游苏州,行宫就曾设在这里。虎丘名胜众多,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见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等著名的虎丘十八景。断梁殿,俗称“二山门”,殿阔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飞檐翘角,建于元代,全殿不用一根铁钉。中间主梁系用二截圆木衔接而成,颇具特色。剑池形狭长,状如宝剑,水深约2米,两壁陡峭,拔地而起,壁间多古人题咏。仰望山间拱形石桥,如悬半空,险峻奇丽,仿佛置身深渊。吴王阖闾墓葬于池下,更给剑池披上了神奇的色彩。山巅虎丘塔,即云岩寺塔,七级八面,内外二重,仿楼阁式,现存砖砌塔身高47.5米,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轮廊微凸,造型优美,是江南著名的斜塔,现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
〔古诗文赏折〕 虎丘中秋夜 明·张岱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天瞑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与生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杪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虎丘系苏州名胜,风景四季皆宜,尤以月上中秋为最美。月光中的虎丘静如淑女,有一种秀丽恬静之美。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虎丘,中秋游者尤盛”,似在极力渲染虎丘的中秋之美。其实不然。再向下读,你就会发现作者此文的中心决不在描写虎丘吸引众多游客的那种所谓美景,而是表现作者那种淡泊、高远、厌恶尘世纷扰喧嚣的审美情趣。在作者眼里,那种游人云集、笙歌喧阗的场面,是将美丽的大自然化为“酒场”,“秽杂可恨”。这是对自然美的糟蹋破坏。接着,作者写到了自己在“月色甚美,游人尚稀”时游虎丘的佳境。
作者神往的是一种“山空人静,独往会心”的境界,作者认为这才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经过以上两种登临境界的铺垫后,作者对待大自然的美学观脱颖而出,这八个字正是全文中心所在。一次,作者曾“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当时日暮夜黑,空径无人,只有耳边不时传来的风铎之声和在树林中若隐若现的点点佛灯而已,这时心灵在与自然的默默感应中得以舒展与净化。另外一次是作者在“今年春中”与其侄无际到虎丘访友人仲和,“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杯,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二人相对默坐于静夜之中,明月之下,此时万籁俱寂,只有心灵感应着自然。在这种大自然的静谧中,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人会从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中顿悟宇宙与生命。作者在这里将东方文化尤其是禅宗所追求的那种静观与豁达的境界表现得出神入化。没有游人杂沓纷至的虎丘才是虎丘的本来面目,人与自然的合一才是登临之乐的极至。作者最后以友人徐声远的诗来点明旨意,结束全文,“岁寒”与“夜半”在作者看来是出游良时,那种孤寂与清高、幽冷与空冥的美学格调与禅学情绪的交织,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神韵。
〔现代散文〕 吴县虎丘一名海涌山,唐时曾因避讳,一度改名武丘,后仍复旧。今在阊门外七里,与城区有山塘蜿蜒相通。山高百余尺,流水回环,饶泉石之胜。上有浮屠七级,古色苍凉,巍立山巅,下有剑池,青绿冷冽,别有意趣。王渔洋有句:“剑去虎丘青障在,水枯鹤涧碧苔侵”即此。
其实,虎丘仅一培罢了,其上千人石虽方广,亦复平易,乃竟名动天下,盖因近在姑苏城隅,梵宫琳宇,风亭月榭,布置精严,月夕花晨,登陟便而歌咏者众之故。其他如剑池、钓月矶、花雨岩亦雅有山林静趣,可见虎丘景物之一斑。
虎丘风物多多,一时无法毕述,这儿就一述虎丘山顶那座云岩禅寺吧。据续图经载:云岩寺本为晋司徒王徇与弟珉之宅,咸和二年始舍建精庐,即剑池分为东西二寺,寺皆在山下,后乃移至山上。又顾湄虎丘山志谓云岩寺,即虎丘山下,宋改云岩。香客谒寺,须登五十三级而至,故名五十三参。寺外有御碑亭遗址,传为清乾隆南巡时所御题,寺西即巍峨矗立的隋建虎丘塔。寺内塑观音和如来等佛像,气象昂古。寺旁有唐妓真娘墓,与钱塘苏小小、燕郊香冢齐名。按当日真娘,色乃绝色,声乃绝声,技乃绝技,故李祖年于此曾流连不置,乃为集吴梦窗词以成联道:
“半邱残日孤云,寒食相思陌上路;
西山横黛瞰碧,青门频返月中魂。”
白居易交咏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而清吴门诗人张昆亦咏有:“蘼芜亦解怜倾国,多傍贞娘墓上生。春去去,月上帘钩风太急,落花如雨不闻声。”如今只墓草青青而已,红颜薄命,千古同悲!
此外山上剑池旁有一片大石,可坐千人,名千人石。这石是明季复社集会之所,旁有生公讲台,那是神僧竺道生讲经处,顽石点头,精诚至足感人。丘下濒临一溪,称为虎溪。实即七里山塘的一派流水,名叫方塘,又名横塘。据说中秋夜游人特多,流传韵事亦复不少。故历年来虎丘题诗累累,如清李啸村的竹枝词即极新艳:“横塘七里路西东,侍女如云踏软红。才到寺门欢喜地,一时花下笋舆空。仰苏楼畔石梯悬,步步弓鞋剧可怜!五十三参心暗数,欹斜扶遍阿娘肩。”
(林藜)
〔民间文学〕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还是在开天辟地的辰光,苏州这块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
虎丘山就是从大海中涌现出来的 一个最美丽的小丘,因此,它原来的名字叫“海涌山”。
那辰光,各种奇形怪状的野兽可多咧!有一次,海涌山上空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象狮子,嘴巴尖尖却象蝙蝠,身上长着肉翅膀,夜里到处乱飞,飞到哪里,哪里的人畜就遭殃。
人们从来未见过这样的怪兽,它太叫人害怕了。每当它飞来的时候,人们无处逃避,便跪在地上哭天拜地,发出凄惨的嚎叫,可是还免不了被它吃掉,谁也无法消除这个灾难。
有一个人生得又高又大,而且又勇敢又聪明,是征服各种禽兽的能手。他每杀死一只猛兽,就在健壮的身躯上画上一条花纹,这满身瑰丽的花纹,使鸟兽见了惧怕,使人们看了赞叹和羡慕。因为他象老虎那样勇猛、矫健,所以大家都叫他阿虎。
一天,阿虎站立在海涌山山顶上,又到怪兽快要飞来的时候了。阿虎怎能忍心让怪兽来毁坏这一切呢?他只觉得浑身发热,两只大腿陡然粗得像石墩一样,这时,他忽然想出一个办法。他让自己的伙伴,照着老虎的吼声造了“鼓”,照着豹子的叫声造了“锣”,照着狼的嚎声造了“笳”,照着凤凰的鸣声造了“箫”。这几样乐器一齐吹奏敲打起来,就象百兽喧叫,声震四方!
一切都准备好了,当怪兽飞来的那天夜里,阿虎站在山巅了望夜空,率领大家敲起锣、鼓、吹起萧、笳,高举火把在山上山下来回舞动。老远望上去,漂亮的海涌山好象是一只光华闪烁、飞舞滚动的大绣球;近看又象是一只毛色斑斓的猛虎,在夜幕中翻腾吼叫。因此,海涌山又得名叫“虎丘”了。
随着一阵恶风,怪兽张牙舞爪,睁着一双闪着绿光的大眼睛,拍着一双肉翅膀飞来了。它望见火光,听见“百兽”吼叫,直朝着这只飞滚的“大绣球”猛扑过来。只见阿虎把手中的火把用力一挥,霎时,乐声停止,火光熄灭,鸦雀无声。
怪兽失去了扑捉的目标,眼前发黑,心里发慌,身体发抖,于是身不由主地一头扎倒在海涌山的西南方,四脚跌断,身陷泥地。原来这个怪兽只能在天上发威,一落地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听说那头怪兽很不服气,所以回过头来,用怒目瞪视着置它于死地的阿虎。后来,这怪物也变成了一座山。从此在苏州留下了一景:“狮子回头望虎丘”。
(金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