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洪·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宋·苏轼

长洪斗落生跳波, 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 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 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 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 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 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 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 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 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 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 多言譊譊师所呵。

〔水伯夸秋河〕《庄子·秋水篇》说黄河之神(水伯)看到秋水大涨,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后来看到北海之大,才自叹见识寡陋,贻笑大方。〔荆棘铜驼〕晋时索靖有先识远见,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外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以荆棘铜驼比喻世事变化。

这首七古,是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同禅师参寥放舟游于百步洪下写成的。《百步洪》一,在他的七古中当推压卷之作。百步洪,在徐州城东南,汴水、泗水交流后流经此处,滩险流急。

起句“长洪斗落生跳波”就出手不凡,它开门见山,从正面描写了陡落而下的长洪,奔流不息,势不可挡。“长洪”有形,“斗落”有声,“跳波”有色,一个“生”字,将形、声、色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显得“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而“轻舟南下如穿梭”,则从侧面描写浪急流快,竟使水手惊叫,乃让凫雁惊飞。气势跌宕,犹如“江河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杨载《诗法家数》)。

更使人叹为观止的是,苏轼在这首诗中大胆而新奇地连用了“兔走”、“鹰隼落”、“骏马注坡”、“(琴)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和“珠翻荷”等七种形象,多角度地比喻长洪斗落、奔流直下的声势。七个比喻接连出现,如车轮飞转,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前人曾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之后再加形容”(施补华《岘佣说诗》),这种评价是确切的。就本诗的比喻来说,四句中就有三句是一句用两比的。这不能不说是苏诗的独创之处。

“我生乘化日夜逝”以下十二句为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由目睹百步洪的奔流直下进而谈及人生哲理。开头两句是说人的生命之舟只能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在时间的江河上向前流逝,然而,人的意念却可以任意飞驰,一转念即可以跨越新罗(即今朝鲜)了。生命由自然支配,但思想意志又可超越自然。“纷纷”四句谈及了世事的变化是反复而剧烈的,那些在醉生梦死里争权夺利的人谁能相信洛阳宫门外的铜驼会埋在荒野荆棘之中呢。尽管世事在俯仰之间就会经过千变万化,而流水却依然如故。就以百步洪而论,它不照样自由自在地流着吗?作者在这六句里,对生命、意志和世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杂揉了佛家、道家思想。“君看”以下四句,先说百步洪岸边的巨石上留下了蜂窠般的篙眼,而留下这些“杰作”的人却早已含笑九泉了。在“但应此心无所住”中,“住”,佛家用语,“住著”、“僵化”的意思。意思是说,只要人的思想不僵化,心地旷达,不受环境的奴役,大自然的变化再迅速,岂奈我何?结尾两句,在幽默中结束:赶快坐船回去吧,再说下去,禅师参寥会发脾气的。

纵观全诗,前半部分写景,连用七个比喻把陡落湍急的水势再现到读者面前,给人以清新之感;后半部分在写景基础上畅谈人生哲理:人生有限,意念无限,只要以旷达乐观的胸怀超越环境,就会取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