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 春水·宋·张炎》原文与赏析

宋·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粼粼〕水清澈的样子。〔断浦〕不通的水滨。〔梦中芳草〕《南史·谢惠连传》说,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是梦见他的弟弟谢惠连时所得。〔茂林觞咏〕晋代王羲之曾与谢安、公孙绰等四十一人游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文中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刘郎〕刘义庆《幽明录》说,东汉明帝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见山上有一桃树,两人上山摘吃了桃,下山取水,见溪边有二美女,被邀至家,设酒宴“作乐”款待他们,留住半年,又“集会奏乐”送别。刘晨、阮肇回家时,方知已经历子孙七代了。

咏物词在南宋中后期有相当的发展,姜白石的《暗香》、《疏影》,史达祖的《绮罗香·咏春雨》,王沂孙的《眉妩·新月》,张炎的《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咏物词。

在众多的咏物词中,张炎的《南浦·春水》是很有特点的。首先,以春水为题材可以说是空前的。我们知道,在唐宋词中,不少都写到过春水,如韦庄《菩萨蛮》中的“春水碧于天”、“桃花春水绿”,张先《蝶恋花》中的“绿水波平花烂漫”,苏轼《满江红》中的:“一江春绿”、“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赵长卿《卜算子·春景》中的“春水满江南”等等,真是举不胜举。但是,他们都只是把春水作为整首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春水起一个陪衬的作用。而张炎的这首《南浦》不同,他是把春水作为主要对象来写的,是着力地写的。

其次,张炎写春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词的上片先写湖水,并以“苏堤”点明是写西湖的春水。接着写池塘的春水,虽然没有像前面那样点明是什么地方的池塘,但我们从《梦梁录》中知道,当时杭州有许多与西湖水相连的池塘,如涌金池、金牛池等等,可知词也是写与西湖水相连的池水的。西湖的湖水、池水都来源于溪水,所以词人在下片开始,进而写春天的溪水。词的最后虽然是写感慨,但还是写了神话中春天的溪水。可以说,词人既写了现实中春天的湖水、池水、溪水,又写了虚幻的神话中的春天的溪水。让读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去了解春水。

再其次,这首词描写细致入微。词的首句“波暖绿粼粼”,一个暖字,一个绿字,就明白地点出了春水。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不是说过“春江水暖鸭先知”吗?白居易的《忆江南》不是说过“春来江水绿如蓝”吗?“暖”和“绿”是春水的特征,词人正是抓住这个特征来写春水,来点题的。词接着说“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三句一共十五个字,为我们描绘了波光粼粼的春水、飞翔的燕子、横卧湖中的苏堤。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使读者的识觉、触觉和思维都被牵动了。又如下片开头三句“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以飘动的白云、不动的青山和香花衬托春日汩汩山溪的可爱。更不只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而且还有山花的芳香。连读者的嗅觉也被调动起来了。再如上片中的“鱼没浪痕圆”,写鱼浮于水面受惊,突然拨刺一声沉没于水底,它激起的浪痕圆圆的,一圈一圈向四周扩散。如果词人平时没有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写得这样生动、准确。它和杜甫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兴二首》),完全可以媲美。

还有,这首词用典也是比较有特点的。词的上片结尾用了谢灵运梦中得“池塘生春草”句的典故,下片又用了王羲之游会稽山阴写《兰亭集序》和刘晨、阮肇入天台等两个典故。但词人不是为用典而用典的,他是把这些典故和词的意境溶合在一起,使其成为词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读者即使不知道这些典故,仅就词的文字表面来看,也会大致理解词的意思的。

正因为这首词有上述这些特点,所以在当时和后世一直被人传诵,邓牧《山中白云词序》就曾说:“《春水》一词,唱绝千古。”张炎也曾因此而得名“张春水”。但是,话要说回来,此词写景很成功,而所表达的今昔之感的情,就显得薄弱了,而且使人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