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史公祠》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市区北史可法路南端西侧。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原址为明代崇雅书院,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重建,易名为梅花书院。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褒扬明末死节忠臣史可法,在其衣冠冢旁,建史可法祠,太平天国时期被毁,同治九年(1879年)重建,俗称史公祠。原称梅花岭。史可法死难前,曾嘱死后葬于此处。其嗣子史德威遍求遗骸不可得,乃具衣冠葬之。祠坐北朝南,入门即见享堂,堂后是墓,墓前有砖砌牌坊1座,上嵌“史忠正公之墓”石刻。墓碑上刻“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墓周植有松梅,枝柯交错,愈显清雅高洁。墓外院墙北壁,左右各辟有一座月门,上嵌“梅花岭”石额。墓前的“史可法纪念馆”横额出自朱德手笔。馆内陈列有史可法2米高的塑像,乌纱赤袍,气宇轩昂,左手扶腰间玉带,右手紧握书卷、双目微蹙,目光坚毅,流露出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塑像由扬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师刘渝设计制作。馆内陈列有史可法手迹,如草书对联:“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拓片对联:“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堂前抱柱上有楹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忠魂”,并有“气壮山河”大横匾额,高悬于堂之正中。
〔古诗文赏析〕 拜 墓 清·王士祯
梅花岭外夕阳时,步履重来有所思。
异代衣冠馀蔓草,千秋伏腊只荒祠。
荒城落日人烟杳,瓜步清秋戌角悲。
萧瑟西风松柏树,春来犹发向南枝。
夕阳西下,余辉暗淡,扬州城北广储门外的梅花岭。首句作者交待了他前去拜谒抗清英雄史可法衣冠冢的时间、地点。“步履重来有所思”,“履”,指古代木鞋的底,步履即漫步,诗人踏着夕阳的余辉,前来拜谒史可法墓,怎么能不思绪万千呢?重来,不一定是第二次,也许已经是好多次了,是什么样的力量如此吸引诗人呢?显然是史可法临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了。诗人身为清朝官吏,不仅不在拜墓上有所回避,而且多次前往,并赋诗予以褒扬,仅从这点,也可看出诗人本身的刚正不阿了!该诗是一首七律,而律诗是极讲究章法的,一般情况下,内容要紧切诗题,而诗题也就是内容的概括,通常以起、承、转、合的手法来表达内容。首联交待了拜墓的时间、地点、颔联势必要涉及拜墓的所见——“异代衣冠馀蔓草,千秋伏腊只荒祠”。“异代”,指不同的朝代,这里专指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冢前只有一片荒草。“伏腊”,指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是在夏季进行的祀礼,“腊”是在冬季进行的祀礼;诗人通过“蔓”和“荒”二字,如实反映了史可法墓前的冷落和荒凉。诗人在这里用笔十分冼练,寥寥几语,渲染出了一个寂寞、荒凉的氛围。诗歌是言情抒志的,诗人有意这样的刻绘,是有其意思的:作为死于国难的重臣史可法,墓前竟是这样的凄凉荒芜,这难道不令有识之士扼腕而叹吗?什么原因造成史墓的一派荒芜呢?诗歌写到这里,很自然地进入到“转”的章法——“芜城落日人烟杳,瓜步清秋戍角悲”,“芜城”系指扬州,刘宋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孝武帝刘骏命名将沈庆之率兵讨伐,斩刘诞。一时,战火使广陵城一片荒芜。著名诗人鲍照为此曾写过《芜城赋》,极力铺染了战后的凄惨情景。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一典故,特指扬州城经过破城后清军的十日血屠,人口急剧地锐减,虽然作者去扬州为官时距屠城已有十多年,但人口恢复很慢,以至落日之际,城里行人寥寥,确是名符其实的“芜城”了。清秋的薄暮,作者听到的只是市郊营地里传来的阵阵悲怆的军号声。瓜步,一作瓜埠。镇名,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古代这里南临长江,因有瓜步山,故名。这里借指瓜州,为驻军之地。“萧瑟西风松怕树,春来犹发向南枝。”——诗人以此尾联作结,从章法上说,是取“合”意。前面六句,交待的是时间、地点、背境以及作者的所见所闻,最后,诗人必须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对史可法的评价。作者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将史可法比喻为在萧瑟秋风中的松柏,巍然挺立、不屈不挠,虽然他领导的扬州保卫战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失败了,但是他那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却永远光垂后世。这种精神就好比松柏朝南的枝叶,一旦春光莅临,它又枝茂叶盛,茁壮成长。“春来犹发向南枝”为一篇之骨。
(袁晓国)
〔现代散文〕 “骑鹤上扬州”的梦终于实现了。友人相伴,游了纤秀的瘦西湖,登了开敞的平山堂,闻了个园的桂香,掬了何园的池水;傻里傻气的,我还要寻觅当年的二十四桥以及杜牧才子咏唱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幻想有几多娉娉袅袅的女儿卷起珠帘呢!却是捕风捉影,归于子虚。再加以停留的时日太短,真令人有王渔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之感,憾哉!
游踪所及,发现扬州的现实与我想象的有差距。原来我的脑子里盛满了绿扬明月,玉树琼花;隋炀帝的楼船箫鼓,仿佛还隐约地在耳边回响。谁知现在拓宽了几条马路,修建起若干洋楼,有的中也不中,西也不西,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令人无可奈何也。最有趣者,刚听了一段评书,立即被高分贝的迪斯科音乐震得差点休克;刚在中午品尝了鲥鱼,又在晚间大啖西点。于是我不再去想杨雄的《扬州箴》,也不再去想姜夔的《扬州慢》,我觉得,扬州变了,变得难以识认。它的古都风韵,一如真正的《广陵散》琴曲,似乎永远失传了。
但扬州给我以深切印象者,岂惟史可法祠墓乎?史可法为明末抗清英雄,原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故又称史阁部。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史可法自请督师,死守扬州。城破被执,大骂多铎而英勇就义。尸骸不可得,其义子葬其衣冠在广储门外梅花岭上。而清兵遂大肆屠杀十天,是为“扬州十日”。首恶者,即豫亲王多铎也。我奇怪近日来播映一电视剧《荒唐王爷》,精心美化了这一血污满身的刽子手,其事要比“荒唐王爷”还要荒唐了。我自信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者,深知今日中华民族,系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各民族间的历史纷争,大都可以不再计较。却是征伐守卫之间,总还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若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征伐者血流飘杵,无辜者,靡有孑遗,善恶在其中是分明的。固然,史可法并非完人,多铎亦未全泯人性,只是扬州之役,一为英雄,一为屠夫,则是不容争辩的。
今史可法祠墓在扬州博物馆内,祠墓相连,均南向。墓门内为飨堂,堂前有银杏二,绿影拂墙,极是幽静。坟之四周杂植松柏,院墙外即梅花岭土阜。岭后有遗墨厅,厅内壁上嵌有史公遗书石刻。祠墓东南,尚有桂花厅、牡丹阁、芍药亭等,岂后人以国色天香,恒为史公馨祝耶?
祠堂内楹联甚多,多名作。如严保庸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候”。吴大澂联:“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朱武章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一抔土,梅花冷艳伴孤忠。”均有血有泪,凄恻感人。
史可法殉国百年后,清初学者全祖望有《梅花岭记》之作,备言史可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我为之感,为之动,亦苦吟良久,成一联以献史公,并草此《新梅花岭记》。其联语云:
无力挽狂澜,忠魂一逝,泪遮去二分明月;有情萦土阜,雄魄长存,血溅开万树梅花。
(鲍昌)
〔民间文学〕 扬州翠园一带,古称“小秦淮”。那里,绿柳垂丝,掩映着几座青楼;日间楼上吹奏笙歌,晚来门前灯笼红亮。
到了清军兵临城下,城里人家大早关门闭户,小秦淮往日的热闹没有了,一片冷落。这天晚上,史可法骑马巡城,来到小虹桥,侍从禀报,参军王缵爵老爷,钻进春兰院去了。史可法心中恼火:扬州危急,清兵随时可能攻城,参军居然有心思去花街柳巷寻欢作乐!他想闯进春兰院,把王缵爵斥责一番。但他猛然醒悟:妓院是我进得去的吗?王缵爵原是外地县官,不甘朝中奸党欺侮投奔于我,主张抗清。今朝莫非我未采纳他的计策,才来妓院消除烦闷?他忙关照卫士:“不许罗嗦,走!”他挥鞭催马,穿过拱形砖桥,绕过石板小巷……忽然听到琴声远远飘来:声音铿锵,宛如沙场点兵。他感到奇怪,月光下仰头观看,琴声是从白杨树边一座楼窗传出的,侍卫说:“那楼就是春兰院的天香阁,后门就在南柳巷。”史可法平时喜欢抚琴,听得琴声中隐隐有杀气……他本想多听一会儿,但又觉得在这儿听琴不雅,便举鞭打马走了。
当他转回府衙,刘都督等人早已在白鹤厅上坐成一圈,等他议事哩。
史可法这时脸色不好看,他紧锁两道剑眉,圆睁一双星眼,命人去春兰院传王缵爵,越快越好。
王参军吓了一跳,忙问:“尚书大人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去的人把史大人在巡城时看到他进春兰院的事说了一遍,还说:“如今史大人在厅上发火呢。”王参军听了这话,心也慌了,意也乱了,不好回去交待呀!他对身旁的歌妓柳玉娘说:“看来,史可法大人要责罚我了。我……我不该到这里。”
柳玉娘自责地说:“怪我……是我连累了你。”
“玉娘,看来只有你来救我了。”王缵爵低头想了一下,“你带上琴,与我同去见史大人。只有这个法子了。”
柳玉娘只好携琴跟他去。
王缵爵来到衙门,等着。
“你雅兴不浅呀!”史可法双目炯炯,责备他说,“当前扬州危急,人心离乱。你身为参军,不为朝廷分忧,却迷恋青楼女子。难道……”史可法见王缵爵满脸愧悔,觉得不好再加责备,改口说道:“为臣,无一刻不念及国家才对。”
王参军连忙认错,他说:“卑职有失检点,还清大人宽容,只因作了一支新曲,想叫柳玉娘试弹一下……”
“柳玉娘是谁?”
“扬州小秦淮名妓,诗书棋画无一不佳。还弹得一手好琴呢!不瞒大人说,她已经从良,嫁给我了。”
史可法素喜弹琴,忙问:“什么曲子?”他心里以为,无非花前月下、聊诉衷情之类艳曲而已。
“曲名《金戈铁马》,还望大人多指教。”
“《金戈铁马》?”史可法不由转怒为喜,心想:难怪我在小秦淮听到的琴声里,有股杀气呢!就说:“可否叫她来试弹一曲?”王参军好不喜欢,忙说:“柳玉娘正在府外待命。”“请!”史可法一挥手说。白鹤厅一侧,垂下纱幕,放好坐椅,焚起一炉香。柳玉娘抱琴走上台阶,弯腰拜了两拜,然后走向纱幕就座。只见她伸出两只玉手,指尖轻拨琴弦,启朱唇唱道:
“今夕是何夕?一片伤心月,看云山万叠,恨河山残缺,长风飞卷城头旗,万马奔腾……誓与鞑虏战一场,天地惊,鬼神泣!”
始时,琴声象银枭淙淙,泼珠溅玉,清脆悦耳,继而如泣如诉,忽又战鼓咚咚,仿佛置身沙场,人喊马嘶,杀声震天……。最后琴声更如狂涛万顷,江河猛泻,……忽然,轰一声,琴弦断裂,声息杳无。
众人见柳玉娘端坐不动,一双秋波潸然泪下,太动情了。
史可法鼓掌道:“曲子太好了!上阵杀敌,正需要这样的曲子鼓舞士气啊!”史可法这时对王参军说:“刚才我错怪你了。”
(王振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