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天门山》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芜湖市北20公里,芜湖市郊大桥镇与当涂县交界处。为两座山峦、夹江对峙。位于对江和县的名梁山,俗称西梁山,高90米,其山形似屋梁。位于江南大桥镇的名博望山,俗称东梁山,高81米,天门山得名,据《舆地志》说:“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天门山距采石矶南约20公里。伫立矶头,遥望天门,恰似黛眉,故又称蛾眉山。西梁山有大小陀山组成,山前有怒吴阁、龙王宫,山后有普光庵。临江悬崖之上,有晋水和三年(公元347年)王羲之书摩崖“振衣濯足”石刻,至今隐约可见。山脚崖上,有明万历三十年(1608年)以后“洪水至此”的石刻7处,已成为珍贵的水文研究史料。昔日山下有李白“天门山铭”,今已无存。东梁山拔地而起,临江而立,陡峭险峻,唯东南坡较缓,有石阶而上。
〔古诗文赏析〕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之所以险要,就因为它“夹据洪流”,是千里大江的咽喉之地。诗的一开头就抓住这个要害,将山、水联在一起,诗人不是用一加一的办法把二者简单地凑在一起,而是通过“断”、“开”、“回”等字,把它们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是横跨大江的天门山给楚江留下了 一条通道呢?还是巨浪冲出了一个天门?不管怎样,都显示出大自然的奇妙和力量。“碧水东流至此回”,由于天门锁江、江面顿窄,那浩荡的长江流到这里也不得不回旋一阵才能挤过天门。这两句主要是写江,但不是任何地方的长江,而是有着典型色彩的天门山一段的长江。诗人借长江巨流的变化,显示出天门扼江的力量,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里是水中有山,以水写山,交错写来,十分自如。
第三句写山,但也不离水,“两岸”二字,就暗写了长江。“两岸青山相对出”,既形象地画出了天门山横跨长江,对峙如门的势态,也写出了双峰耸立,俯瞰大江的奇崛。如果诗人的“望”,仅仅着眼于天门山,也许还不能完全认识它,只有把它放在千里长江这个广阔的背景中才能更加觉出它的雄伟险峻。诗的最后一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振起全篇。“孤帆一片日边来”,一下子就把镜头拉远了,真是妙笔生花,眼前顿时变得开阔无限。那茫茫的江水从天际流来,挤过壁立的天门,又滔滔滚滚,远随天去,而在那水天相连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这里的“日边”,即天边,形容其远。“口”字代替“天”字,画面也变得更加明朗,形象也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望天门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阔大深邃、色彩明丽的画面。它有高有低,有远有近,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那耀眼的白帆,交相辉映;同时,它还有静有动,你看那白浪滔天的江水,日夜不停地在天门脚下回旋咆哮,可那天门山却岿然不动,相对而立,雄视大江。这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再现了天门山夹据洪流,傲然屹立的巍巍雄姿。
(赵其钧)
〔现代散文〕 有史书说得好:天门山“夹大江对峙,自江中远望,色如横黛,修媚静好,宛宛不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天门”、“蛾眉”,妥贴的比喻,古人都用尽了,以至于我等今人皆是“眼前有景道不得”了。不过,“蛾眉”是远瞧之喻,“天门”乃近观之比。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春日子,我携友登舟去游天门山。当船渐渐驶近,在甲板上看见平平两岸凸起两撇齐整整灰蒙蒙的“蛾眉”这才渐渐发达成两壁“天门”了。汽笛高鸣,我们已顺水流至天门山脚。准确地说,我们是在“天门”的西侧门框——西梁山下弃舟登岸的。在平水的码头上仰视西梁山,可见危崖兀起,万木苍翠;隔着滔滔的江水,可望见江东的东梁山如一只笼着烟岚的巨大馒头竖着。游山总须登峰巅的。
沿着叠翠丛中的登山石径,我们登上了西梁山山巅。这里有一座石亭,站在凉亭其中,便有江风徐来,长江两岸的风光也尽收眼底,往左首天际望去,隐约可见采石矶兀立江滨,山石嶙峋,岚光飘渺;往右首江上望去,又可见江心陈桥洲、曹姑洲、江心洲,如同三颗翡翠,镶嵌在玉盘银带之中。身侧不远处,一座高耸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压输电塔直刺长空,高举出几根电缆,让其悠悠地通往东梁山那同样高的输电塔。据讲,这两座输电塔均高125米 ,中间的跨度为1411米,可称得上我国输电线路上的两个之“最”了。望着这弧状的电缆跨江穿云而去,我不禁想到:如能在这电缆上挂上只篮笼,人乘其中滑过
江去,肯定是非常惬意的。我如此说出,友人便向我建议:“待你成了 芜湖市长,把东西梁山开发成胜迹公园,你这一绝妙奇想也就可以圆梦了。”我心里却想:凭李白老先生的那首《望天门山》的大名气,凭这两扇“天门”的奇景,无论谁个当市长,把这里建成一个别致的富魅力的游览胜地,总是迟早的事
想罢未来,我们又情不自禁地数起天门山的历史往事来。天门山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名流雅士,他们或登山题咏,或勒石言志。相传王羲之曾于西晋永和三年来此山,在临江绝壁上书写了“振衣濯足”四个大字。李白对天门山倾注了无限深情,不仅写下《望天门山》之千古绝唱,而且专写了《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要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他的《姑孰十咏》中有一首专写天门山,其诗曰:“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参差远天际,缥渺晴霞外。”元代画家赵孟頫曾上采石蛾眉亭凭吊李白,写下“天门日涌大江来,牛渚风生万壑哀”,把采石和天门山一同写进他的诗中。
天门山形势险要,素有“长江锁钥”之称。“西晋以来,历来为攻守要地”。南北朝时,这里发生过两次大的争夺战。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后,“以芜湖为屏障,以东西梁山为锁钥”,在天门山同清军江南大营进行过反复争战。
在峰顶放眼览过辽阔江天,纵情驰过历史与未来,我们便拾步下山,往那山花烂漫丛中去寻觅另一番柔柔的春色……
(舒咏平)
〔民间文学〕 深秋的一天,李白泛舟于天门山与采石之间,为天门山的雄姿峻势所折服。他想写诗,可没有酒,又写不出来。在采石上岸之后,他想到常的酒店去喝上几盅,可他又想到那酒店老板是一位贪利小人,因欠酒钱常遭他冷落。于 是,李白叹了一口气,转身就回自己的茅屋。李白路过一间茅舍,一位须发皓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坐。李白一进门,老汉就端上一坛酒放在桌上,说:“李白翰林,你要喝,就畅怀喝吧!”
“我可身无分文啊。”李白忙说。
“嘿,我酿酒又不是为了卖钱。我们非常喜欢听诗仙饮酒作诗,你怎能没有酒呢?我虽说是个打渔人,可你喝得酒还是有的。”老汉说。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不等老汉拿菜,端起坛子倒满一碗酒,一饮而尽,一连喝了四大碗。饮着,饮着,李白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采石矶头,叫人拿笔。老汉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遥望天门,大江东去,落日如血。李白的诗绪如注,提起笔,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千古绝唱的诗篇。老汉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
打那时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人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说:“诗仙李白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呀!”一听这话,人们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上两盅,细细品味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创作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了酒店,亮出了“太白酒家”的店号。不久,冷落诗仙的那位酒店老板的生意越来越清冷,最后关门了。而“太白酒家”的生意越做越火红。
如今的采石镇还有家“太白酒家”呢。
(匡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