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炼丹湖》诗词散文赏析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炼丹湖》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天柱峰东南3.5公里的良药坪,湖底海拔1095米,湖面海拔1108米,是一座新建成的多功能的人工湖。拦水坝为重型滚水坝,长52米,高13米,建在回狮峰与登仙峰之间的隘口处。湖的汇水面积为0.44平方公里,湖水面积2.26万平方米,蓄水量为10万立方米。湖水平莹如镜,清澈见底,粼粼波光倒映着四周的山峦秀色。泛舟湖上,犹如在奇峰秀峦中穿行。湖面东侧的左慈炼丹房和伸向湖心的炼丹台以及左慈炼丹的美好传说,丰富了炼丹湖的文化内涵。湖的下游是百丈峡谷,湖水终年通过滚水坝,直泻而下,一幅巨大的流泉飞瀑,喷珠漱玉,使高山平湖显得更加神采壮观。

〔古诗文赏析〕 上 炼 丹 明·卞训

百年能得几时闲,偷得闲来便看山。

殿角黑云拖雨过,松头白鹤采芝还。

药炉火暖春常在,仙院尘消户半关。

夜静月明吹紫竹,引来丹凤五云间。

东汉初平至兴平(190~195)年间,左慈在天柱山修道炼丹,至今从山腰到山顶,多处留下他炼丹遗址。著名有三处,曰上、中、下炼丹。上炼丹在主峰区,原为旧潜阳十景中的丹灶苍烟。今已修成人工湖,因此湖名炼丹。

卞训在闲逸之暇,游览了上炼丹,亲身领略到此处人间仙境美好境遇。

一、二句是交代作者游览的背景,忙碌之余,悠闲自逸,信游上炼丹。

三、四句,工整对仗,紧接一二句,笔锋一转,即景直书。这是写环境的幽美。第三句中的“拖”“过”二字,写出天气变化之快,晴中雨,雨中晴,瞬息万千。第四句写雨过之后,天青岭黛,群山如洗,百鸟和鸣,白鹤采芝,好一个出处,好一派静中动,动中静的和谐美。

五、六句,把实景与美好的传说紧扣在一起,运笔自然,浮想联翩。五指峰麓有一巨岩,呈褐色,传说是左慈焙药处,名焙药岩。这里丛绿掩映,烟雾缭绕,忽隐忽现,在晨曦新露,旭日和煦之际,焙药岩呈火红色,犹如“药炉火暖”,紫雾升腾,似缕缕青烟。这时,遍谷紫气岚光,一切都似乎在“半天”之中。作者的笔下,上炼丹已不是什么山峦球抱的谷地,而是人间“仙院”的天赋胜境。

结尾两句,写上炼丹的夜景。山野之夜,万籁俱静,“月明”如昼,这时,当有管弦之乐。不仅人们要尽情欢娱,“丹凤”也在五彩云中,给以助兴。卞训的笔力之深,感情之丰富,当是来此优美的境地,面对这么美好的大自然的绝妙佳境,梦笔也会生花。

如今,上炼丹修成炼丹湖,高山平湖,别有一番风韵。还是这块地,还是这片天,山色未改,又添湖光,确实景中有景,引人入胜。

(郑博文 张王根 彭学保)

〔现代散文〕 翻过晴雪岭,沿着绿荫遮盖的山路而上,便到一个坪口,呈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处人造的高山平湖,炼丹湖。

炼丹湖原是一块高山盆地,四面高山环抱,地势豁朗而幽深,旧名良药坪,为汉末左慈烧药炼丹的地方。坪中林木葱郁,遮天蔽日,山是绿的,水是绿的,连天色也似乎被映得绿茵茵的。置身其中,如掉进一片翡翠之中。坪口四块条石横卧溪上,桥下泉水叮咚,溪谷如带,清澈见底。游人远足而来,无不掬饮一番,品 一品这山泉的清冽甘甜之美。坐在桥上,举目四望,群峰剑列,直插云天,气势磅礴。那峰顶上巧夺天工的怪石,如麒麟,如金龟,如月牙,如猫捕鼠,无不形神毕肖,令人浮想联翩。那悠悠的白云在山头飘荡,似乎在和怪石嬉戏。回视桥上,恰似郦道元在《水经注·洧水》中所描写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特别是那溪中群群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不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住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青松绿林间,山禽不停地鸣叫歌唱。在此小坐,如入仙境,使人能充分领略山林中动与静和谐统一之美。

良药坪又叫上炼丹,在良药坪左边山凹怪石中,有一平台,上有一水池,久雨不盈,久旱不涸,名曰炼丹台。相传左慈当年在下炼丹(贺家坂)和中炼丹(汪家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均未能炼出仙丹,后来栖隐良药坪,终于炼了出来,于是便在登仙峰飘然而去。炼丹台奇特峥嵘,横卧如麒麟,故又名麒麟岩。古时曾有不少游人来此凭吊。明代诗人罗庄咏道:“仙人炼药已成丹,飙车一去何当还。火冷丹炉烟未息,至今仙迹余名山。”这里,每逢雨后,晴天朗日的朝暮,常见袅袅上旋的薄云涌出林间,忽而银海铺地,忽而一带如绢,变化无常,瞬息万千。平时则是轻烟袅袅,旋于林薄,好象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冒出的缕缕烟雾,故名“丹灶苍烟”,列为“潜阳十景”之一。明代兵部尚书史可法曾来此游览,赏其景致,叹为奇观。诗人卢柱游此吟道:“苍苍一缕烟,袅袅出萝薜。仙风四散吹,俱带金丹气。”

良药坪是天柱山一大游览景区。离坪不远,有岳云山馆遗址。这里背负天柱,面对迎真;飞来、月牙、衔珠、石印诸峰屹立于左;天狮、麟角、覆盆、少狮等峰拥于其右;还有潜河如银带,跃然游人前。昔日的良药坪,如今已改造成美丽的高山平湖。山色青青,碧水盈盈。山峦秀色,蓝天白云倒映湖面。游人泛舟湖中,如船行白云之中,穿移山峦之巅,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舟楫)

〔民间文学〕 今日的炼丹湖,即昔日的良药坪旧址。良药坪,又称上炼丹。相传汉末庐江方士左慈曾在这里结庐精思修炼。他先在九井河畔的贺家坂筑台炼丹,世称下炼丹。数年之后,丹没炼成。他就沿九井河上溯至汪家坂,又在汪家坂筑台炼丹,世称中炼丹。几年以后,丹还是没炼成。最后,他来到了良药坪。只见这里四围青山,一坪翠绿。天柱源水汩汩长流,丹砂峰顶夜显红光。加之满坪奇花异卉,四围名木古松,实在是个修道炼丹的出处。他大喜过望,便栖隐于此。数年不下山,终日采药烧炼。几年以后,功到丹成,炼制出“九液金丹”,并把自己炼丹的经验总结成书,名《九丹金液经》,授予弟子葛玄。左慈炼成的丹,服之能隐形遁身,变化万千;用之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他在天柱山中曾多次用幻术戏弄曹操。一次,曹操行军路过潜山,忽思鲈脍,诏左慈,左慈取铜盆钓得数十尾。曹操释鱼于溪,一看全是柳叶。当年左慈栖隐的地方,今名炼丹房。这里每逢雨后初霁、日朗气清的晨昏,常见袅袅上旋的薄云,起于林间。有时似初赏的炊炘,有时似乍息的灶烟,苍翠明灭,浓淡不常,好象老君炉中的不息的烟雾。

(郑博文 张王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