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镇江·南郊风景区》诗词散文赏析

《镇江·南郊风景区》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市区南郊。江苏省7大自然风景保护区之一。风景区面积3.67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18平方公里。这里群山环绕、青峦错落,绿树葱茏、竹林掩映,亭台楼阁时现,流泉鸟鸣时闻、以自然风光幽绝、名胜古迹遍布为特色。山不高却深邃,水不多而通幽,北宋书画家米芾誉之为“城市山林”。招隐寺位于招隐山中,是南郊风景区的主要景点。招隐山原名兽窟山,因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隐居于此,拒不出仕而得名。戴在招隐山降石引水、植树开涧、筑竹林精舍,他常携双柑斗酒,独坐林荫深处,聆听黄鹂鸣啭,在此创作了《游弦》、《广陵》、《止息》等名曲。戴死后,其女矢志不嫁,舍宅为寺。始建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的读书台位于山腰,台上有平房3间,四周有廓。这里窗明几净,环境幽雅,相传是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增华阁位于读书台右侧,是当年萧统编辑文选之处。萧统云集天下名流学者,包括《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等,在这里编选了上起周代、下迄萧梁的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竹林寺位于南郊夹山北麓,始建于东晋。寺依山而建,一组石阶、一层平台,上下5段,层层登高,竹林繁茂,古木参天,其特色是幽而秀。鹤林寺位于南郊磨笄山北麓,始建于东晋,寺素以唐代杜鹃花驰名,“花高丈余,春日花开,倾城游赏”。寺前有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的杜鹃楼,登楼赏花,别有风情。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曾卜居鹤林寺多年,并在此创建了中国画苑的奇葩——“米氏云山”。米芾墓即位于鹤林寺西南,占地约一亩,前有石坊、墓碑是米氏后裔、明代书法家米万钟所书。

〔古诗文赏析〕 鹧鸪天·鹤林寺 元·李齐贤〔朝鲜〕

夹道幽篁接断山,小桥流水走平田。云问无处寻黄鹤,雪里何人开杜鹃? 夸富贵,慕神仙,到头还是梦悠然。僧窗半日闲中味,只有诗人得秘传。皆山中故事。

此词采有关故实咏鹤林寺,游踪略叙,纵情写志为主,所谓“只有诗人得秘传”,亦属深于体物、工于造境者的夫子自道。

鹤林寺故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南黄鹤山上,本名竹林寺,南朝宋武帝时改名鹤林,唐宋时已为著名古迹,历来题咏极多,清幽风物,人间胜境,实在是“前贤之述备矣”。作者跳出“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迷”(唐綦母潜诗句)一类格局,落笔两句便觉疏淡悠远,自然入画。试看远山断处,一带平田,此地有茂林修竹、小桥流水,迤逦行来,自饶兴味。断山,接以夹道绵延的幽篁;平田,护以桥下潺潺的流水。断缺处有续连,舒缓中见流走。随笔点染,得灵动天然之趣。山断篁连、田平水绕的这两句,看似平常,而对环境背景所作的概括交代,却是见出艺术功力的。

接下去的画面,该出现深山里的古寺了,但作者并无意描摹寺宇风光的具象,他已经转入了云间黄鹤、雪里杜鹃的冥思遐想,笔锋下的景物完全化作情思。顾名而思义,黄鹤山、鹤林寺,应景的传说少不了仙人黄鹤,“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然而,“无处寻”,哪里有?早就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了。这个典故是泛用,信手拈来,为了陪衬下句,但已隐含对神仙传说的怀疑态度;“雪里何人开杜鹃”,就更有特点地切合本地风光,寓示作者用意。此句,《疆村丛书》所据明刊《益斋乱稿》本,作“开杜鹃”,不误,别本作“闻杜鹃”,非是。“开杜鹃”,用《续仙传》(殷七七“能开顷刻花”事,文长不录,略谓周宝询殷七七曰:“鹤林之花(指杜鹏花),天下奇绝,尝能开顷刻花,此花可开否?”七七应可,乃前二日往鹤林宿,晨起,寺僧忽讶花渐坼蕊,及九日,烂漫如春。此句另又参用韩湘冬日开花显字事,略谓韩愈侍郎之侄(实即侄孙韩湘)自江淮来,为韩愈冬日催开牡丹,每朵显一联诗,字色分明,乃韩出官时诗,一韵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大惊异。侄后辞归江淮,竟不愿仕。苏轼《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中曾分别咏此凭仗道术非时开花之二事:“当时只道鹤林仙,能遗秋花发杜鹃”、“使君欲见蓝关咏,更倩韩郎为染根。”而李齐贤此词则参用殷、韩二事,糅合为一,喻示花开顷刻,只是虚空,不但显示了化用典实的熟练技巧,而且与上句组接成一联之后,渲染出浓厚的气氛,素云黄鹤、白雪红花,色彩甚鲜明,景象甚奇谲,意境甚缥渺,情氛又甚虚幻,实为下片主题归结作出绝好铺垫。

“夸富贵,慕神仙”,与黄鹤杜鹃之句紧相呼应,且又分别接承,暗有侧重。雪中杜鹃,顷刻虚花,当可醒悟功名富贵之难可长保;云间黄鹤,杳然不返,自能暗示仙境帝乡之原属渺茫。两意并结,殊途同归,举重若轻地归结一句“到头还是梦悠然”,将“无处”、“何人”之意补足。但再写下去,出人意表,却不是到头一梦、万事皆空的悲观滥调。既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那就放意自适,求索别一样的精神天地;摆脱红尘扰攘,勘破仙界虚无,到自由闲适的生活境地里去追寻慰藉、体味诗意吧。

唐人李涉题鹤林寺,有句道:“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咏写郁不得志勉强登山,偶游竹院闲话山僧,而得半日清闲,句中流露有衰飒情怀;苏轼《同曾元恕游龙山》诗云:“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境虽清逸,而啸傲中实含怅惘。此处“僧窗半日闲中味,只有诗人得秘传”,点化前人诗境而层楼更上,于人生景况审谛体味之际,深有省悟,故能心地空明,悠然意远,将一种欲辨忘言的境味,作为诗人得天独厚的“不传之秘”,升华到生活哲理与艺术审美的更高层次,此种不尽余味,正是“妙处难与君说”。比起来,陆游《僧房假榻》“过尽青山唤渡船,晚窗洗脚睡僧毡……旁观莫苦嘲痴钝,此妙吾宗秘不传”,似显得过于悭吝作态了。

(顾复生)

〔现代散文〕 镇江的四古刹是竹林、招隐、鹤林、幽栖等四寺,都在镇江的南郊。那儿像是一幅最好的风景画,宋朝大画家米元章的绘画作风,就受了镇江南郊山色的影响。而米元章的墓还保存在南郊的大路旁。特别是雨天的山色,那时去看镇江南郊的风景,就像欣赏一幅米画。至于这儿的四座庙宇,相距都不甚远,都是山岭环抱,林木清幽,别具风趣的地方。

出了镇江的新南门,不远处有一亭子。四面环水,那是先烈赵声的纪念亭,亭中竖有石碑,碑上刻有赵声戎装骑马的像,英姿爽飒,精神不死,前行便是以修篁见称的竹林寺,举目一望,万竿幽篁,绿天如海,不见阳光,十分幽静。

竹林寺建筑在山上,由下而上,共计七进,愈上愈高:首为山门,有哼哈二将;次进题有“一生补处”四个大字,有四大金刚塑像;三进为大雄宝殿,殿中坐满了罗汉;四进那儿题有“方丈”二字,到此好像没有路了,忽地里,旁边却开了一道门,里面有一座大厅,题“人天法窟”四大字,原来这已是五进了。天井中点缀石林幽花,极为雅致,其后可以登楼,进入六进的碧岩堂。堂东有一林公泉,泉水澄清,可以饮用。再曲折而东有一座挹江亭,想是到了末进了。亭上有黄以霖题联道:“来时觉幽奥;到此豁心胸。”颇称切当。游人于此回头,可以看见万竹丛中,露出长江的一角来,极为奇趣。苏轼有诗咏之:“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睡余柳花堕,目眩山樱然。西窗有病客,危座看香烟。”

南行便是招隐寺,它的风格与众不同,是散散落落的建筑于兽窟山之上,颇有风流潇洒之致,为南朝宋的隐士戴颙“双柑斗酒听黄鹂”的遗址。深秋时满山红叶,像煞珊瑚海,艳绝一时,实比栖霞山的更美,不过没有栖霞出名罢了。这寺历朝均有修缮,先后增建华堂,玉蕊踪堂等处,梁昭明太子尝读书于此,因名招隐,今石案犹存,上有招隐洞,下有珍珠泉、虎跑泉,均昭明太子所开。

至于鹤林寺则较小,但一样清静,满院幽花,一溪流水。因建在黄鹤山下,故名。今寺中殿前一井,井名“寄奴泉”,是南朝宋武帝(他的小字名寄奴)微时所凿,而幽栖寺,一名小九华寺,深深地藏在兽窟山(即招隐山)的山坳里,那是僧尼合居的修道之所,有点和台湾狮头山上的劝化堂一样。

(林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