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九江·浔阳楼》诗词散文赏析

《九江·浔阳楼》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市区东北长江岸畔,初为民间酒楼,后因《水浒传》描述了宋江在浔阳楼醉题反诗的故事而播名四海。浔阳楼建毁年代已无考。但据唐代诗人韦应物、白居易,清代诗人佟法海咏浔阳楼诗作来推测,浔阳楼唐代即有,清代尚存,且颇具规模。现浔阳楼为1986年重建。总体占地2000平方米,主楼占地300平方米,高21米。外三层内四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风格参照明代容舆堂刊本《水浒传》插图和宋代《清明上河图》设计,青瓴黛瓦,飞檐层迭,端方典雅,古朴凝重。楼内匾额楹联系名家撰书。登高可近观长江浩翰,远眺匡庐秀色。

〔现代散文〕 在市中心的烟水亭处登上5路公共汽车,行过四个站台,浔阳楼便扑面而来。她飞檐画栋,古朴典雅,带着历史的烟云,临江耸立,向着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

步入大厅,但见彩绘瓷板组成的壁画将一段历史演绎得栩栩如生。“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历史上的“浔阳楼”,犹如武昌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她给人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成为当时江州城的标志。多少游人墨客,或为她神魂牵绕,或为她驻足盘桓,或为她泼墨抒怀。清廉刚直的韦应物一到江州上任,便登斯楼,当看见“悬槛飘零雨,危堞浸江流”的破败楼景,触动了他对百姓的同情心和对世事的伤感、忧郁之情。刚直不阿的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也登斯楼,他面对“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的胜景忘却了“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的自律,勾起了“兼济天下”的思想,发出了“俯仰愧江山”的感叹。就连山东的官场小吏宋江也与浔阳楼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首反诗,一场官司,引来梁山好汉,闹出一场法场行动,流传千古,让人思索。过去看《水浒》,总把这段绘声绘色的文字看作是作者杜撰,对其真实性将信将疑。可眼下,成群结队的中外游客对好汉顶礼膜拜,没有谁会认为这是杜撰的。我也受到感染,开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了。渐渐地,我的心也被那悲壮的历史带入一种神悟世界。啊,浔阳楼是真的,宋江题诗、梁山聚义是真的,非此,历史怎么会有今天?我相信,这种感受非我独存而游者皆有吧。

带着沉重的思绪,拾级登上临江的楼廊。那朱红的楼柱用她坚实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半空云中。极目远眺,只见楚天云浮,吴地烟飞,万里长江从西天漫来,唱着粗犷的歌,擦身而过,又向着那东边天际奔去。一阵劲风吹来,刚才还是温顺、平静、柔和的江水,霎时间,翻腾起无数的山丘。江水辉映着太阳,发出一片耀眼的金光。

时下正值汛期,涣涣江水,涌动着春潮。江面上,巨轮艘艘,白帆片片,汽笛夹着哨声,和着连绵不断的劳动号音,把个大江喧染得热闹非凡。不闻了“渔父鸣榔”,不见了“钓翁击楫”,那“见底寒江”凉意也不知哪里去了?正当我疑虑之际.导游小姐向我们描述了另一种江景。白露一过,长江进入枯水期,靠近岸边的浅底便会裸露出伤痕累累的细沙卵石,退到江中央的水,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不会冲动,也不会咆哮,象一位温顺的老人,在北风的鼓捣下,彳亍前行。白司马也许是这种时节来的,故有“大江寒见底”之感吧。我感谢她的热心介绍,其说却不敢苟同。自然四季固然会给人冬寒暑热,难道人生四季不是如此吗?物以己悲,大江经历过无数天寒袭击,目睹了无数人间悲剧,浸透了无数苍生血泪的大江,在经历过沉浮飘泊的游人眼中,何时不是冬寒凄凄?

我倚着坚固的围栏,顺江望去,在数百米处,锁江楼宝塔映入眼帘。这是一座古老而又神奇的宝塔。传说有一年汉口发洪水,大雨下了七天七夜,江水一涨几丈高,把整个汉口城冲松动了。有一条街被洪水卷起飞流直下,流到九江这块地方,眼看就要被冲垮了。托塔李天王不忍心街上的臣民落入江中,急忙丢下宝塔,锁住了这条飘流的街,保住了危在旦夕的灾民。此后,这条街渐渐繁衍出一座城,这城里的人把宝塔看成是自己的“通灵宝玉”,并在塔的周围建一座楼,供臣民初一、十五来此祭祀。

如果你来到浔阳楼远眺,庐山给你的是另一番感受。那清新秀丽的名山,此刻,或象一堵陡立的高墙,巍巍地雄踞江南,有如一道屏障,隔开域外的尘埃;或象一位拔地而起的伟岸英雄,逸俊超拔,有如一位仁爱的兄长,伸开坚实的双臂,护卫着明珠般的小妹。若是雨过天晴,她便近在咫尺,看得见悬崖与劲松,听得到林涛与瀑流,那一抹洗过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若是阴雨绵绵,她早早去到那遥远的世界,似有似无,凄迷朦胧,象要彻底逃离世间阴霾;若有晨曦初露,又见她云蒸霞蔚,仙姿绰约,似藏有无数的灵与魂,叫人扑朔迷离;若是皓月当空,山顶市镇的万家灯火与天上的繁星混为一体,人间天上,天上人间,歌舞升平,其乐融融……

走出浔阳楼,天色已近黄昏。回首那夕阳中的飞檐画栋,似有阵阵灵气在升腾。我注视着,思索着,忽然破译了一个秘密:难怪古贤今人爱登斯楼,因为这里青山不倒,江水长流。

(赖风声)

〔民间文学〕 人们只知道宋江当年在江州(今九江)浔阳楼上酒醉题反诗,惹下弥天大祸的故事;却不晓得早在这之前,就已有大诗人苏东坡在浔阳楼上酒醉题字匾的传说。

相传,元丰七年,苏东坡游庐山时,路过九江,看到这座小巧玲珑的古城,犹如一颗灿烂的明珠镶在长江边上,风景不同一般,舍不得马上离开,便顺着浔阳江头信步走去,欣赏这江天秀色。

兴味正浓时,突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阵酒香。他抬头一望,只见前方高坡处,有一楼阁,楼阁里伸出一竿酒旗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苏东坡心中大喜,他正想着酒喝哩。

苏东坡来到酒楼一看,好一座酒楼啊,雕梁映日,画栋飞云,小鸟歌唱,翠柳飘拂。他游遍天下的古城名阁,还没见过如此胜似蓬莱仙阁的楼台!这时楼里已坐满了顾客,酒家走上前来施礼道:“客官,请坐。”

苏东坡连忙还礼,随即在右边的空位子上坐下,点了几样菜,要了一樽酒。他端起酒盅往嘴里一倒,觉得这种酒又甜又香,再喝上两杯,酒味更浓。他忙问酒家,这是什么酒,这等好喝?酒家告诉他,这是浔阳封缸糯米酒,这酒酿出来后,用缸封好,埋在土里十年八年,再启封倒出来,所以这般好喝。苏东坡听罢,哪里肯放过,便一杯接一杯喝了起来,一下子竟喝醉了!

苏东坡有个习惯,喝醉了酒就要作诗题字。只见他将空酒盅“当”的一声放在桌上,喊道:“酒家,有纸笔墨没有?”

酒家见喊,连忙应声:“有!”便取得纸笔墨砚来。心想,自家的酒楼正少个招牌,何不请这位先生写个字做匾额呢?于是,他双手把笔墨送了过去,说道:“先生高笔,如看得起小人,就请先生给小楼题个字做个招牌吧!若往后招徕顾客,生意兴隆,也是先生的恩赐!”

苏东坡接过纸笔,乘着酒兴,将笔饱蘸浓墨,在纸上写下了“浔阳酒楼”四个大字。旁边看的人齐声赞好!赞声未绝,只见苏东坡落款写上“东坡居士”四字,众人一时都惊呆了,原来这位先生就是当代赫赫有名的才子苏东坡啊!

这时,苏东坡已经大醉了,他把笔一抛,对酒家大声喊道:“酒来!”酒家不敢怠慢,忙去斟上满满的一盅酒,送到他的面前,他端过酒盅,正要往嘴里倒时,赶来寻找苏东坡的随从,急忙冲上前去,一把将苏东坡手上酒盅碰翻,双手扶住他,出门去了。

再说那盅酒全撒在刚刚写的字上,酒家小心翼翼将纸托起来,放到门口的石板上去晒干,不料,突然一阵江风吹来,把纸卷了下去,酒家惊慌地冲下楼去,追到江堤上,才抓住了那张纸。拿回来一看,糟糕,上面的“酒”字给抓破了,加上还是湿的,拼都拼不拢来。无奈,只得晾干,请人把“浔阳楼”三字刻在一块木匾上,涂上金水,挂在酒楼的正上方。

从此后,这家酒楼游客更多,生意兴隆。人们不仅来喝封缸酒,而且要亲眼看一看苏东坡题写的“浔阳楼”那三个雄浑有力的字。

(吴清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