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清·朱孝臧》原文与赏析

清·朱孝臧

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

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

吹不断,黄一线,是桑乾,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瞻园〕指张仲炘,字慕京,号次珊,湖北江夏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通政司参议。著有《瞻园词》。〔戒坛〕寺名,在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马鞍山,建于唐武德五年(626),称慧聚寺。辽时法均高僧在此建坛传戒,故名。〔磬〕佛寺中状如云板的鸣器,敲击以集僧众。又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亦称“磬”。〔双引〕两人牵手同行。

这首词以写景名世。上片写词人与瞻园同游戒坛寺,但不写寺中景物,更不写僧人唪经、佛法无边之类,只写了游览的时间:“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当然也带出地点);以及同瞻园同游:“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几笔勾勒,戒坛寺春云缭绕、古松参天、朱阑耀眼的景色约隐可见。“磬初残”,更增添了几分诱人的神秘感。这一切,都从“动”中写出:写“春云”言其“深宿”,加以拟人化;写“磬”声言其“初残”,稀稀落落的音响在空中振颤;写“松阴”则“步绕”其下,从人的行动中带出。但给人的感受是“静”:这不仅因为“松阴”、“朱阑”是静物,而且处于动态的“春云”要歇憩,“磬”的鸣奏仅存余音,也是由“动”而“静”。以动写静,变静为动,就显得更加宁静。这就造成一种空疏、肃穆、幽深的境界。

上片写景已是不凡,下片写登上千佛阁俯视所见,更加精妙绝伦。千佛阁重檐层阁,建筑宏伟,登高俯视,桑乾(浑河)一线,群岚迭翠,山水相映,气象万千,是戒坛古刹最迷人的景观。这一景观在朱孝臧的笔下活灵活现。换头“吹不断”,突兀而来;紧接着“黄一线”,使“吹不断”有了着落;再点明“是桑乾”,豁然开朗,令人拍案叫绝。寥寥三句,字眼平常,形象地勾画出桑乾河流域的风貌。桑乾河,不是一条小河,它源出山西,流经河北,跨越黄土高原、太行山脉,以及冀中平原。说它象一条黄线,重彩一抹,又无限缩小,造句何等新奇;在“黄一线”前面加上“吹不断”三字,更为新奇之至!“吹不断,黄一线”六个俗而又俗的字却把桑乾河在春风吹动下逶迤千里,犹如一条黄龙腾跃的姿态描绘得历历在目。同时,也衬托出千佛阁的崇高地位。结句“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把缩小了的桑乾河展现在广阔的背景下,一幅在夕阳映照下,苍山蜿蜒,桑乾金光闪现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而且令人无限迷恋

词中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固然用得恰到好处,但它的好处更在于虚写与实写的巧妙结合。戒坛寺内可供描摹的景物很多。如大雄宝殿的宏伟、千佛阁的壮观、戒坛石基雕刻精美、寺院中多处庭院清幽别致,还有“一树具态,巧与造物争”的“戒台五松”,寺外塔院的辽塔、辽碑、元幢也是稀世古迹,等等。作者对这些都没有写,只是抓住“虚坛”、“松阴”,还有“磬”声,粗笔一抹,现出 一个隐隐约约的空旷、幽静的环境。词题为“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而对千佛阁也没有从正面描写一笔,只是在登高远望所见的景色中虚写一笔,反衬其所处地势之高。清代画家方薰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山静居画论》)这首词重点写登千佛阁“吹不断,黄一线”的桑乾景致。如果说这是实实在在的浓笔,其它全是陪衬,全用如同画家的疏淡笔墨略加点染,甚至留下空白,其目的是以虚映实,突出中心。这样写,才能使笔调灵活生动,画面充满机趣,并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