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西上太白峰, 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 何处复更还。
〔太白〕指太白星。〔天关〕星名。《宋史·天文志》“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诗里指想象中的天门界。〔武功〕指武功山。太白山南连武功山。
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耸入云,终年积雪。俗话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要想登上只“去天三百”的太白峰,该是多么困难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人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一方面交待了本诗借以抒情、立意的具体环境;一方面间接烘托出太白峰的雄峻高耸,你看,早就开始登攀了,直到夕阳落山时才登上峰顶。太白峰还不够高峻吗?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再高再险,也要“穷登攀”。诗中的这个“穷”字,不仅是诗人精神的表现,也为以下的诗文展开作了铺垫。正因为诗人“穷登攀”,才到达了太白峰顶,也才感动了天上的星月,才能有天上人间的情感交流。
你听,“太白与我语”,告诉“我”,愿为“我”打开通向天界的天门。诗人与太白星,是多么亲切、真挚、互相倾慕的一对朋友,他们的谈话,又是多么令人羡慕啊。太白星有感于诗人的“穷登攀”,愿为他打开天门;而诗人早已对皎洁的明月,闪亮的繁星一往情深。他曾主动与星月对话,“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今天,他又不辞辛苦,不畏艰险登上太白峰与太白星相会。太白星以主人的身份欢迎来访的朋友,当然很高兴地与诗人对话,并为他打开天门了。这两句诗,写得多么活脱,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啊。诗人与星星亲密相谈的情景,使我们忘记了山的高峻,星的遥远,可静下心来一想,这不正是以虚写实的手法的绝妙运用吗? 同样写太白峰的高峻,在《古风其五》中,是“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在《蜀道难》中,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而今为什么要虚写呢?这里,诗人并不是为了新奇而新奇,而是在登上太白峰后,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理想而采用的表现方法。他不满官场的低俗龌龊,向往高峰峻岭、明月星空的超脱,不以为别人描绘一幅高山图画为目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实写太白峰的高峻了。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四句是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情画意。诗人幻想着自己穿过打开的天门,乘着习习的和风,飘飘然在太空遨游、升腾,仿佛就要远离人间,到达自己既向往但又感到神秘的世界去。你看,诗人满怀豪情逸志,举起双手,向明月伸去;长袖飘拂,显得那么自由自在;眼前只有晴空、繁星、明月,再没有高山峻峰的阻隔,就要见到那理想的光明世界了。这四句诗,想象瑰伟,构思奇妙。诗人的情感、理想与一幅有着浩瀚的星空,抹着夕阳余辉的山峰和诗人自己在这天地之间双手高举,长袖飘拂,向天空自由升飞的画面,交融在一起,形成了高远、寥廓的意境。这四句诗,以其美妙的想象力,及诗人感情的充分抒发,形成了全诗的高潮,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真的要飘然而去吗?诗的最后两句,陡然而转。那乘泠风飞升,神游天际的诗人,突然低头望见了人间的武功山,随即产生了“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的矛盾心情。虽然现实是“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但诗人对能够一展宏图,总怀着一丝希望,对人世间的功名总还有点留恋。如果真的别“武功”而去,那再复还的希望更渺茫了。这两句诗,确实写得“言外有意”,“画外有音”,蕴藉含蓄,耐人寻味。诗人那种既厌恶官场的龌龊,又希望一展宏图的复杂心理,表现得十分巧妙。回想天宝元年应诏时,是何等踌躇满志,但因朝廷昏庸,权贵谤害,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既想超脱,又不甘心的微妙心理,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中。
读《登太白峰》,你会随着诗人丰富的想象,遨游星际,驰骋天宇,会被诗人那雄奇跌宕的巧妙构思所牵引,去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了解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