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凭吊羊祜》原文|译文|赏析
晓日登临感晋臣①,古碑零落岘山春②。
松间残露频频滴,疑是当年堕泪人③。
【释词】
①登临:游览山水名胜。陆游《入蜀记》:“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晋臣:指羊祜。
②零落:衰败。岘山:襄阳南面要塞。羊祜曾镇守襄阳,这里用岘山表达对故人的思怀。
③堕泪人:羊祜为将,深得军民之心。他逝世后,百姓和守边将士建庙立碑,四时祭之 凡睹碑文者,无不流涕,故名“堕泪碑”。陈子昂《岘山怀古》:“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赏析】
《三国演义》最后一回塑造了一位儒将风采的晋国统帅羊祜灭蜀后,晋与吴双方在军事上对峙了十多年。在此期间,晋朝尚书左仆射羊祜镇守荆州,深得军民之心。对敌施以怀柔之术,边界气氛宽松,得以生息养民。并且,羊祜的战略眼光、为政人道、人品操守,都为当世人们所景仰。“南州百姓闻羊祜死,罢市而哭。江南守边将士,亦皆哭泣。襄阳人思祜存日,常游于岘山,遂建庙立碑,四时祭之。往来人见其碑文者,无不流涕,故名为‘堕泪碑’。”晚唐诗人胡曾游览故地,吊念古人,诗兴勃发,写下这首七绝诗:“晓日登临感晋臣,古碑零落岘山春。松间残露频频滴,疑是当年堕泪人。”诗人抓住人民对羊祜的怀念深情,借“堕泪碑”一点生发,小物寄慨。
《三国演义》诗词涉及到的历史人物近百位,其中写到死后还深受百姓怀念的,为数不多,而且大多是蜀汉方面的人物。而羊祜却是很特殊的一位。小说家对他倾注的笔墨不多,但很动人。羊祜的气度、操守和境界大有诸葛亮的风采。其修身、治军、处世,将儒家和老庄学说溶为一体,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小说家对羊祜的刻画,重要的不是他的个性,而是把羊祜作为一个叙事视角支点。因为羊祜的身份和地位使他始终处在晋、吴军事冲突交点上,透过他对东吴边境采取的怀柔之术和伐吴决策的描写,展叙了《三国演义》晋灭吴的历史,支撑了全书叙事结构的收尾工程。
全书一百二十回,从一分为三到三而合一,第一百十九回才写完魏灭蜀、晋禅魏,至此,九十七年的历史还有十五年历史放到了最后一回。我们知道魏灭蜀的历史过程,是从第一百十五回司马昭选调钟会、邓艾这两位杰出的帅才决心伐蜀始,到第一百十九回姜维一计害三贤止,整整写了四个章回。而晋灭吴的历史过程如何在一个章回中完成,而又不匆匆地刹车,显出首尾不对称的缺陷来。这就要求小说家精巧地设计,确实是一个结尾的叙事艺术。几部著名的古典小说都在结尾艺术处理上留下了一大憾事。《红楼梦》的结尾犹如断臂的维纳斯式的缺陷美。《水浒传》七十回以后艺术功力趋于下降,犹如虎头蛇尾。《西游记》结尾为凑成九九八十一难,又添了一个取得的经卷掉到通天河里的故事,大有戏不够硬来凑之嫌。《三国演义》结尾建构成一个“凤尾”,其艺术匠心高妙,就在于选择了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羊祜作为一个叙事视角支点,既能大处着眼,撑起整个艺术框架,透视吴、晋两国的历史演进,又能小处落墨,不紧不慢地铺叙开来,完成晋吞吴这一历史进程的叙事。羊祜人物个性的丰富性、包容性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正在这里。
蜀国灭亡后,主要矛盾就是吴与晋。吴主孙皓令镇东大将军陆抗屯兵江口,以图襄阳。晋主司马炎诏羊祜率兵拒之。羊祜深知陆抗足智多谋,对部下说:“此人为将,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内有变,方可图取。若不审时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羊祜这样做,并不等于静观待守,而是向对方施以怀柔之术,其目的在于瓦解东吴军民的斗志。其具体做法是:一、“吴人有降而欲去者,皆听之。”二、每次游猎,将被吴兵先射伤的又为晋军所拾得的猎物,当晚都归还。三、与陆抗互通友好,礼尚往来。长此以往,果然使江南军民不但不以敌视的态度对待晋国,反而,当得知羊祜病死,“亦为之泣”。陆抗十分清楚羊祜的战略意图,他说:“彼专以德,我专以暴,是彼将不战而服我也。”这是吴、晋对峙阶段,羊祜所采取的攻心策略。
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恣意妄为,穷兵屯戍,陆抗因进谏“不当以黩武为事”,而被削夺兵权;臣相万彧、将军留平、大司农楼玄三人也因“见皓无道,直言苦谏,皆被所杀。前后十余年,杀忠臣四十余人”。羊祜针对陆抗罢兵、孙皓失德,乃上表请求伐吴。司马炎览表,大喜,准备兴师。后被贾充等人劝阻,将伐吴一事搁置。羊祜很遗憾,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今天与不取,岂不大可惜哉!”当他归乡养病,向司马炎又一次申述自己伐吴的理由:“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战而克。若皓不幸而殁,更立贤君,则吴非陛下所能得也。”并推荐了杰出的将才杜预代己之任。杜预奉命镇守荆州,也针对孙皓荒淫凶逆,失掉民心,主张伐吴。这是西晋伐吴的决策过程,也是吴主孙皓亡国的演变过程。吴国失之于国君暴虐,妄杀贤才;晋国得之于内修政理,任用贤才,这些都通过羊祜的请战和荐贤,层次井然地展现了出来。很巧妙地以羊祜为中心人物结构了晋灭吴这一重大的历史进程,笔墨简洁,要事不烦,建构精巧。
当东吴被灭,群臣庆贺,司马炎曾执杯流涕地对众人说:“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可以说,羊祜这一形象是结构最后一章回的支柱人物。小说家安插诗歌颂扬他,突出他,大概因为羊祜在历史上为西晋一统天下起过重大作用,在小说叙事结构中也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