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借东风》原文|译文|赏析
七星坛上卧龙登①,一夜东风江水腾。
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②?
【释词】
①七星坛:诸葛亮借东风,请周瑜为他在靠近江边的南屏山上修一个平台,四周栽上花木。诸葛亮先在平台上点燃七盏灯,对天祷告。七盏灯忽然射出闪电,激起七声雷鸣,好像七颗明星,照得大江上下一片光明。后人称那平台为七星坛。
②周郎:周瑜曾为东吴建威中郎将,吴人皆称其为周郎
【赏析】
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在长江上,孙刘联军的总战术是火攻,围绕火攻创设了一系列的计谋,但最后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有无东风。
对于东风的有无,曹操胸中有数,颇有见识。当他采纳庞统的连环计时,谋士程昱便向曹操进言:船皆连锁,须防火攻。曹操大笑,说:“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直到诸葛亮借东风已刮起,程昱赶快入帐提醒曹操:“今日东南风起,宜欲提防。”曹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从这两段君臣对话,足以表明曹操既聪慧超人,又刚愎自用,既经验丰富,又思维定势。但他毕竟比周瑜考虑问题精细缜密。
周瑜忙于实施计谋,为火攻创设条件时,却没有想到冬天没有东南风这一关键问题。所以当他引众将立于山顶,遥望江北水面艨艟战船,忽见曹军寨中,被风吹折中央黄旗,飘入江中,还大笑曰:“此不祥之兆也!”只是当西北风刮起旗角从他脸上拂过之时,他才惊醒过来,冬天时节,火攻事宜,只欠东风,不由得“大叫一声,往后便倒”,一时忧急如焚,昏厥倒地。
赤壁决战前夕,周瑜突然病倒,众人愕然。惟有诸葛亮笑曰:“公瑾之病,亮亦能医。”鲁肃陪诸葛亮入帐问安。诸葛亮曰:“连日不晤君颜,何期贵体不安!”周瑜回答:“‘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诸葛亮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周瑜闻言失色,料想诸葛亮必知其意,乃用话挑之:“欲得顺气,当服何药?”诸葛亮一边笑着说,一边用笔密书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了大惊,乃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在南屏山设七星坛,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以助周瑜用兵。
诸葛亮比之曹操,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使其然;比之周瑜,不但能谋人,而且还能谋天。用周瑜的话来说:“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如此说来,借东风把诸葛亮神化了。小说家也极尽神道形象的描绘:“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呼风唤雨。于是小说中的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拉开了距离,他成为既是有高尚民族传统道德伦理的贤臣,又是似道若仙的智谋超人。因此是中国文化的智谋化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审视,准确地说诸葛亮是中国智谋的集合体,在他身上有贤臣治国安邦、辅佐王权之术,有军事家用兵设计之谋,有官场权谋之法,有纵横家捭阖游说之才,有儒释修身养性之功,有道家驱妖逐魔、观天象、辨阴阳以谋人事之道……他代表了中国谋略文化之大成。诸葛亮形象千百年来不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的稳固性。因此,我们不必去深究借东风的科学根据,而应当把它视为一种中国理想主义的文化去加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