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白居易·长恨歌》鉴赏

《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白居易·长恨歌》鉴赏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白居易三十五岁(即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时写的长篇叙事诗。这时,陈鸿也写了一篇历史小说《长恨歌传》。这两部作品均以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并都以悲剧为结局,所以,都用“长恨”二字为篇名。

这个李杨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此诗则以传说为基本素材,并体现诗人的一贯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用新题乐府的形式,传述“李杨故事”,并借以寄寓自己的美刺之意。对此,当时号称“元和体”,又称“千字律诗”,其影响深远。

白居易这首叙事长篇,已是传诵千古,流传甚广,特别是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之后,更是家喻户晓。因此,在这儿似不必进行逐字逐句的详释,只想就它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慨、诗歌主旨和基本特色等方面多作一些讲解。



* * * *



这篇叙事长诗,它的基本内容是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其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天生丽质的杨家女——玉环被选入宫中之后,册封为贵妃,专幸夺宠;明皇则淫逸无度,不理朝政,耽于玩乐,而杨氏外戚权势煊赫,把持朝政。

正当李杨共同发下“世代永为夫妻”的誓言之际,明皇宠信的边将安禄山反叛,兴兵直取长安。于是,唐明皇带着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窜巴蜀。途中,在马嵬坡突起兵变,杀了祸首杨国忠,又迫使明皇赐死杨贵妃,玉环自缢身亡,以谢天下。

“安史之乱”初平之后,玄宗返京,退居南宫(实际是隔离在太极宫),孤自独处,触景怀人,刻骨思念贵妃,遂派方士寻觅芳魂。是时,仙人杨太真(即玉环)也不忘旧情,寄金钗、钿盒,重申密誓:永作比翼鸟,永为连理枝。

故事就在“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深长叹息中结束。



* * * *



这部叙事长诗,内容丰富,思想繁杂,古今长时期以来,对于它的题旨的认识一直比较分岐,致使对于诗歌结构的辨析,也比较混乱。近些年来,对于题旨的认知渐趋一致,于是,一个比较合乎逻辑的结构框架也应运而出。

全诗共120句840字,就其故事内容和情节来分析,大体可分为前、中、后和结尾四个部分,即——

前部——描写李隆基纵情声色(开头至“惊破”)

要点是:杨玉环得宠,唐明皇荒政

(主要是作为“长恨”之因来处理)

中部——叙述“安史之乱”及乱后返京情况(“九重”至“人梦”)

要点是:贵妃缢死,玄宗哀思

(是前一部情节的发展,并为后部的前导)

后部——描绘唐明皇对亡妃的刻骨相思(“临邛”至“连理枝”)

要点是:方士探幽,太真寄情

(长恨之种,结出长恨之果)

结尾——结句点题(最后两句)

全诗题旨为:长恨

这个结构显示的核心,即:恨、长恨。

①先摆“长恨”之因(乐极生悲);

②再叙“长恨”之果(妃亡国故);

③又言长恨终生(自食苦果);

④最终“长恨绵绵”(垂戒后世)。



* * * *



怎样正确认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对于这个问题,文史界长期处于纷争之中,古今均有许多不同看法,除了早已违时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女人祸水论”之外,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数说。

一说是“讽喻说”——即“刺唐王重色误国”。持此说者有:唐汝洵的《唐诗解》、孙洙《唐诗三百首》和清乾隆帝等;今人也有附和此说者,如“三百首”之详注者等。

一说是“爱情说”——“并非玩弄女性,而是纯真爱情”。明人洪迈《容斋随笔》曾有此说。

又一说是“双重主题说”——政治上讽诫,爱情上歌颂。同持此说中,又有“侧重爱情”与“侧重政治”的区别。附和者颇众,除了朱东润的《选本》、《唐诗三百首新注》和通行本《大学语文》之外,当前,若干文学史均持此说,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还有一说是“逸闻隐事说”——“《长恨歌》是写李杨朝廷的一件逸闻隐事”。此说首创者为近人俞平伯。认为,在马嵬驿杨玉环,被陈玄礼、高力士等人放走,而以另一宫女代死。杨妃逃至日本山口县,故其地多出美人。

近年又出新说,曰:“多样统一说”——从根本上说,后半对爱情的歌颂同前半对李杨的批判,并不矛盾,反而增强“垂戒”效果。(详见南大等校主编的《大学语文》)。

这第五说,是近年来在论争中逐渐形成,并浮出水面的一种“新论”。我同意此说,是因为上述种种论说,都未靠近“正确理解”的要求,即使附和者甚众的第三说,即“双重主题说”,也只是平列地摆出两个方面的要求,并未指明它们是前因后果关系,没有完全解决这个古今论争不休的问题。我同意第五说,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作者对误国是十分痛惜的,甚至有点儿愤恨,因此,予以揭露和讽刺。由于爱情而失国,即使最纯洁的爱情,也是不足取的。特别是作为一国之主的唐玄宗,更应当给以否定与批判。

但是,李杨间的爱情,在“帝王家少有”的,在我国历史上,类似的只有少数,如汉武帝与赵飞燕的“帝妃爱情”等。因此,作为一个封建宝塔尖端的帝王同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结合,当然是一桩美事,于是,给它写一曲爱情颂歌,因为作者是主张真挚纯洁的爱情的。对此,予以大力肯定,以至热烈赞美,是完全可信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诗之主题,在题目上已经明确揭示:全篇之中心,就是“歌长恨”。这是故事的焦点,也是诗歌主旨之所在。至于“长恨”什么? 具体内容可丰富了——

既有丧偶之恨,又有自省卑弱之恨;

既有丧权之恨,又有辱国失尊之恨;

既有殃民之恨,又有祸及社稷之恨;

既有……又有……

恨,恨,恨! 真乃“此恨绵绵无绝期”!!

至于为什么恨,以至于长恨不休呢?答案全在诗篇中,也在人们的千思万虑中。

因此,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诗人既有“对李、杨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爱情悲剧的同情,又通过这件事批判统治者由于荒淫无道而招致祸害”,以警后世。因而命此诗为《长恨歌》。也就是说,诗人用“长恨”来体现这个矛盾统一体,说明即使多面性的诗歌,其主题也不是不可统一的。“多样统一说”,就是此中一例。



* * * *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性浓烈的长篇叙事诗,“在一气舒卷之中,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情节描写和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朱东润语),其写作技艺是高超的,也是很成功的。但其抒写手法,却是传统的,也是人们习见、常用的。最基本的手法,即是把写景、抒情与叙事三者紧紧结合,和谐统一,不着斧痕。

但是,作为千古绝唱的一首叙事诗,真正引人之处并不在于此。那么,它的特殊魅力到底是什么呢?

就在于它有一个以凄美动人的故事为载体,并贯之以缠绵悱恻的情调和流利和谐的韵律,使人悦目、悦耳,又悦心。这就是此诗的最大艺术个性,也是所以能够吸引千百年来广大读者的最基本的诱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