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李白》鉴赏

《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李白》鉴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隋代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国境内)。约于五岁时随其父富商李客迁居绵州昌隆(后改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

李白青少年时代就已广泛接触中国古代文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剑术,遍干诸候”(《与韩荆州书》);二十岁前后,他于蜀地游览山川名胜和先贤故址,此期间与道教徒和喜谈纵横术的赵蕤等人交往。二十五岁时,他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江而下,游江陵,过洞庭,登庐山,历游江浙沿海各地;后又沿江西上,漫游云梦楚地,于湖北安陆同故相许圉师孙女成家立室。定居十年后至三十五岁,又迁居山东任城(今济宁县)。

李白漫游,是为了探奇揽胜,求仙问道;但更主要的是为广事结交,干谒官员,扬名立誉,并请求举荐,以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但事与愿违,都没有成功。直至四十三岁时,才由道士吴筠及贺知章的荐举,入京为供奉翰林。不久,因遭谗而被迫“上疏请还归山”(范传正《李公新墓碑》),怀着满腔悲愤离开了长安。李白又开始了第二次大漫游。

安史乱发,曾望参与平叛活动,但忆及长安遭遇,只得暂敛雄心,隐居庐山。不久,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终被牵累,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时至安徽投靠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是年十一月,因病与世长辞。

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功立业,但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败,深为悲愤。其歌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主要是:①表现个人理想和愤世嫉俗精神;②歌颂祖国山河和自然美;③关怀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④无情揭露社会黑暗和腐朽政治;⑤此外,还有一些投赠之作等等。李白现存诗歌900多首,虽有些及时行乐、访道求仙成分,但大多数是郁郁于政治的发愤之作。它的基本倾向是积极的、进取的、反抗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十分强烈,具有不可阻遏的气魄与力量。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不仅兼擅王孟、岑高之长,而且集前代诗人之大成。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他继承与发展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创造了典型的具有盛唐特色的诗风,并将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当然,李白也有一些现实主义诗作,但它不占主要地位。②善于运用诗歌的各种体裁,大部分是古风、乐府和自创的歌行体,对唐代诗体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③李诗风格多样,而以雄奇飘逸为主;诗歌语言“天然去雕饰”,清新明快,真率自然。④他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渗透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以强烈的爱憎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李白是“盛唐之音”的代表,他用自己出色的浪漫主义杰作反映了盛唐那种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李白的诗登上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成就的顶峰,其影响延及后世,远播域外。传世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以清人王琦注本较为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