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是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后人也称他为“谢康乐”。他是南朝宋代的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自觉地把山水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全力创作山水诗的文人。他的山水诗以富艳精工的笔墨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宛如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给当时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清新之气,达到了很高成就。《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诗约作于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至宋文帝元嘉三年(426)这一时期。当时诗人辞去了永嘉太守的职务,回到故乡始宁县的庄园中。精舍本指儒者教授生徒的场所,后代也把佛寺称为精舍。诗人隐居田园,泛舟湖上,往游精舍,暮归时写下了这首诗。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起句就以轻快的笔触写出自己泛舟湖上、留连忘返的愉悦心情。瞬息万变的湖上,傍晚却格外澄澈明净,山林清翠而湿润,湖水倒映着落日的余晖,黄昏时的山水在落日的晖映下笼罩着一层炫目迷离的光彩,不禁使诗人沉浸于中,陶然自乐。“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美丽的山水令如痴如醉的诗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江南山水的无比绚烂和辉煌;“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四句诗是灵运山水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全篇显得更为五色纷呈、溢彩流光;山林丘陵在青黛的夜色中渐渐隐没,飞满云天的红霞也消失了它们最后的光芒,在朦胧的暮景中,只见香菱和绿荷重叠互映,蒲草与稗子相依相偎。诗人以大笔的勾勒渲染了苍茫暮色的迷蒙和残阳晚霞的绚丽,又以细腻的观察捕捉黄昏时草木依依相恋的神姿,大笔勾勒和工笔刻画结合起来,鲜明而形象地展示了故乡田园黄昏的美景,还有因黄昏带来的安谧与温馨的氛围。“敛暝色”,“收夕霏”,“迭映蔚”,“相因依”等对自然景物的拟人化描写,使得诗人笔下的山川草木脉脉含情,仿佛与人心神相契,诗人在物我浑然的动人境界中,逡巡前行,“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并极自然地从摹景转向说理,概括出了哲理性的感受;“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摄生”一词语出《老子》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善摄生者指善于保护身体生命的人。这几句玄理诗化用老庄哲学,讲心情恬澹就能超然物外,精神自适就能不悖天性和自然之道,所谓“理”即人的本性和自然之道,诗人认为,按照老庄哲学处事作人,就能熙养天年。

全诗先写乐而忘归的游览,继而摄取最鲜明生动的山水镜头迭映于诗中,再写舍舟登岸,高卧东窗,最后以玄理收尾。诗在叙述行程中间杂描写和议论,层次渐进,脉络清晰。写景是全诗中最为精采的部分,灵运写景往往采用全景式罗列的笔法,用典丽华美的语言铺排山水奇观,使诗的画面饱满而斑斓。同时,在对山水的描绘中自然引发出老庄玄理,使自然山水成为老庄玄理的印证,老庄玄理又成为山水娱人的最好说明,景、情、理在诗中结为一体,这是灵运山水诗的一般特点,《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即是这种笔法的代表。

《南史》本传载谢灵运:“性褊激,多愆礼度。……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读谢灵运》中也写道:“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所以灵运的山水诗,是其政治上失意、精神上苦闷的产物,他是在山水中寄托落寞寡欢的情怀。但在客观上,谢灵运的全力创作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为把山水诗从玄言诗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后代山水田园诗的繁荣兴盛准备了条件。